[中国童装网] 去年6月22日,印度海关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工业用缝纫机用机针(SewingMachineNeedles)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征税期至2016年6月21日止。多年来,摩擦不断的中印缝纫机机针的贸易之争随之再度升级。
而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市场情况的统计数据和国内主要机针制造企业的反映,对于大多数的国内机针专业制造企业而言,由于其出口印度市场的机针数量在企业出口总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因此印度的这一反倾销对国内机针制造业整体影响不大。
然而,在中缝协的同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中也显示,印度的反倾销事件对机针产业影响巨大的当属江苏海门地区。素有“中国机针之乡”美誉的江苏海门地区,由于大多数机针企业为中小型机针企业,其产品绝大部分以出口印度市场为主,因此对海门机针产业的影响最大。
江苏海门缝纫机机针行业协会会长高家平毫不吝惜地用“毁灭性的打击”一词来评级了印度反倾销对当地机针产业的影响程度。
印度的机针反倾销事件发生已半年之久,江苏海门当地机针产业的情况究竟如何?
印度出口基本停止
一直以来,印度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重要海外市场,我国生产的电脑平缝机、电脑绣花机,以及工业用缝纫机机针等零配件产品以价廉物美的优势深受印度当地服装企业青睐。
然而,今年6月22日,印度海关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工业用缝纫机用机针(SewingMachineNeedles)征收为期5年的高额反倾销税。这一事件,致使长期以来以优质的机针产品出口印度市场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中国机针之乡”江苏海门地区机针遭受巨大影响,当地多家机针出口受阻,企业生存举步维艰。
据笔者了解,江苏海门机针产业是当地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地成规模的机针企业约23家,产量3000万包-4000万包/年。无论是企业直销还是外贸公司出口,每年80%左右的海门机针直接销往印度市场。海门当地机针企业出口印度的额度占企业自身出口额的比重从43%-90%以上不等,甚至有的当地机针企业出口印度的额度占到了96%左右。
因此,自印度对国产机针反倾销以来,海门机针业对印度市场的机针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份,我国对印度缝纫机针的出口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下滑态势,月出口量值同比由上半年两位数以上的增幅,陡然转变为7月份以来的负增长,至9月、10月份出口量值同比降幅更是达惊人的50%以上。
在众多海门出口针企中,创建于1975年的南通白鹤机针有限公司对印度市场的产品出口份额始终维持在产量的90%以上,因此成为此次反倾销中当地公认的“受灾大户”。
南通白鹤机针有限公司董事长倪辉对笔者介绍了情况:“印度市场不行了,出口走不了啊。公司原来每月出口印度机针高达300箱左右,即每月150万包机针,而这半年来对印度的出口额为"零",公司出口贸易全面停止了。”
谈及这半年来的海门机针产业的出口情况,江苏海门缝纫机机针行业协会会长高家平表示:“据我所知,我们当地对印度的出口基本停止了,印度市场真的已经不行了,出口基本"被堵",海门机针产业遭遇了2008年后的又一个市场"寒冬"。”
转市场、转内销多管齐下
面对印度对国产机针反倾销所引发的强所未有的市场寒潮,以及长达5年之久的反倾销征税期,江苏海门机针企业又将何去何从呢?
据了解,海门机针企业受反倾销影响的程度也分两极化趋势,如白鹤机针以及众多以出口印度为主的中小机针企业由于产品出口对印度市场依赖程度高,因此受影响的程度最严重。而像南通胜意制针有限公司等一部分对印度市场出口以来程度较低的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比重不高,故而在此次市场寒潮中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
但毫无疑问,受此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影响,国内的机针市场,以及如巴基斯坦、越南等其他海外机针出口市场的竞争逐步升级。
高家平会长介绍了目前当地机针产业的发展情况:遭遇印度的反倾销以后,许多机针企业采用了“多管齐下”的市场策略,即转战其他海外市场或者出口转内销。在这一背景下,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不在少数。
“在海外市场出口方面,目前许多海门机针出口企业将市场注意力转移到了新加坡、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市场。而在国内市场方面,企业在浙江、福建等服装产业集群地市场的发力明显加强了。”他如是介绍。
倪辉则表示:“现在不想印度市场的烦心事了,主要精力集中在转战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国市场的开拓工作。”
南通胜意制针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洪彬表示,作为海门当地机针企业,虽然由于出口印度市场的量在公司产品出口总量的比重不大,而且多数是印度或者其他代理商在销售,所以在印度反倾销事件持续的半年中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但陈洪彬同时对笔者坦言:“受到印度事件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出口量都转内销或者转巴基斯坦等市场,市场中机针产品的量已经相对过剩了,因此我们无论是在国内市场和其他海外市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作为江苏海门亨利制针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家平欣喜地表示,印度反倾销以来,虽然许多企业将注意力转向国内或者其他海外市场或者进行转口操作,其公司和哥哥的公司对印度的出口却意外地没有收到影响,反而很好。
高家平介绍:“我们公司对印度的出口主要是两个比较大的客商(经销商)在做,出口量一直维持在产量的40%左右,反倾销以来都没有受到影响。其他这两名印度经销商是转口或者是有什么特殊关系,其中具体操作自己也不太清楚,也不方便问。”这是高家平和他的亨利制针这半年来的“意外”收获。
质量提升、技术创新是出路
众所周知,目前在印度市场中低端缝针基本来自中国,特别是来自江苏海门地区。
虽然日本、德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企业也出口印度或相继在印度设厂,提供一些高端用针,但价格多为中国产机针的8倍—10倍,国产机针相对来说物美价廉。同类的机针,如果以人民币折算,中国产成本可以控制在一根针三毛到六毛钱,而印度产机针至少需要2元—4元。
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世界缝制机械行业范围内,国产机针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一直是物美价廉,但中低端机针的定位决定了国内机针鲜有可以在工艺、质量、原材等与日本、德国机针相媲美的产品。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印度“机针反倾销事件”虽未给国内缝机业造成很大影响,但也从一个层面提醒国内机针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应遵守国际市场规则,坚持以价值营销拓展市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实现转型升级,避免落入反倾销陷阱。
此次,高家平会长解释:“长期以来,国产机针特别是海门机针中低端的定位决定了机针产品利润非常薄,只能以走量的方式在市场中生存。再加上近年来原材料、用工、用电等成本不断上涨,因此机针企业无力像整机企业那样投入巨大的无财力和人力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当然产品档次无法提升,从而形成了不断的恶性循环。”
但高家平也坦言,从56年国内生产机针至今,国产机针的生产技术只在1996年进行了一次革新,其他时间一直坚持着最传统的工艺没有获得长足发展。但没有技术创新就不能获得价值,更不能获得利润,更无从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南通白鹤机针有限公司董事长倪辉也深有感受地表示:“产品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才是海门机针未来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