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缝纫机整机与缝纫机零部件的关系从开始到现在始终都是扑朔迷离的。从零部件供应过剩到极度短缺,两者的供求关系似乎从未安稳,而这种缺乏稳定表现的正威胁到中国缝制机械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在精神上,我们始终都是行业二等公民。”陈启鸿悲壮地为缝纫机零部件企业下了定义,作为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中国缝纫机零部件行业的实权派,他觉得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并没有公平地对待缝机零部件企业。
数十年的中国缝制机械产业发展史,缝纫机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争吵声从未停息。有时他们亲密无间,但没过多久,他们又将分歧摆在了台面上。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几年时间,残酷的市场现实和随后突然的市场复苏,整零的分歧在惊慌失措中被放大了。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过剩,到零部件供应极度短缺,缺乏稳定表现的中国缝制机械整零体系,正威胁到中国缝制机械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缝纫机整机企业眼中,我们就是他们的附庸,不需要利息的银行提款机。”陈启鸿对过去整零合作关系的指责毫无情面可言。这是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缝纫机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合作局面的一种解读。
当时,整零体系受制于行业三角债的困扰,很多零部件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利润水平低,在与整机企业的合作中,议价能力不强,往往被迫以赊账方式出售零部件产品,整零体系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拖欠货款的现象。陈启鸿由此认为,这种以赊账方式为“基础”的供应体系,让零部件企业很受伤。“本来,零部件企业在缝纫机的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获得就比较低,整机企业又占据了我们的现金流,加上社会吸引力无法吸引其他资金来源,这是造成我们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原因之一。”
然而,技术改造资金的不足所带来的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水平、附加值不高又对我国整机产品的质量、技术提升形成阻碍。某种程度上,这最终成为某些整机企业拖欠货款、“颐指气使”的主要理由。由此,整零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死结,产业整体升级在供应链层面缺乏向上的推动力。
金融危机意外地到来,无疑冲击了中国缝纫机整零供应体系。但目前来看,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培育”升级出更富竞争力及健康的整零合作模式,它似乎仍未解开整零合作的死结。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确实也对整零之间力量对比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简单点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因供应的短缺,以及零部件产业的整合,剩下来的零部件企业的产业议价能力大幅提升,而一方实力的提升被认为将在未来成为动摇过去整零合作模式的基础,尽管这是在整个零部件产业经历阵痛和大幅损失之后的所得。
陈启鸿向本报描述了金融危机期间零部件产业的惨状,以及危机过后,整零关系的变迁。“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期间,相比整机企业,中国缝纫机零部件企业死得比较多,受损更大,这是因为零部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利润不高导致的抗风险能力不足。”陈启鸿表示,“而在活下来的那些零部件企业中,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开工不足导致了员工的严重流失,这些骨干员工都是企业费了很大精力培育的,他们的离开极大限制了零部件企业的产能恢复。”
随着危机过后市场复苏的意外到来,剩下来的零部件企业却无法及时恢复产能,零部件产品的供不应求彻底颠覆了过去整机企业的赊账模式。据通宇控股集团董事长助理杨隽斌回忆,整个2010年,整机企业都是拿着现金派专人驻点零部件企业,产品出厂一批就拿一批。这被形象地解释为零部件企业的“翻身”。而在陈启鸿看来,这反映出了零部件企业没有得到善待的过去。它部分导致了缝纫机供应链条的“失衡”。
“尽管市场在恢复,但我们的产能恢复得却很慢,因为包括在技术改造方面,我们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仅仅是靠利润滚动发展来积累。我们没法像整机企业那样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整机企业可以凭借所推出高新技术项目等得到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地方支持。”陈启鸿表示,“同时,我们的生产缺乏足够多的技术员工,金融危机期间的减员无法在危机后得到顺利补充,因为我们这个产业社会吸引力不强,我们只能批量生产,规模不大,不像汽车等产业那样能形成制度化生产发展,能让所有工人稳定有活干,因此,我们恢复产能的做法基本是靠加班生产。”
表面上已经翻身了的缝纫机零部件企业,眼下希望重新梳理过去的整零关系,从根本上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而整机企业也期望建立更稳固、高质的零部件产品供应链。由此,行业似乎迫切期待过去整零关系死结的解开,并升级为一个更平稳,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供应链体系。“现在,整机的质量技术跟国际顶级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需要提升,需要整个缝纫机产业链的共同努力。”陈启鸿表示,“但这没有整机企业的拉动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主动权在整机企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是最强的,如果整机企业都没有意愿去提升供应链的质量,那么零部件企业也不会有相关的冲动。”
而从整机企业角度来看,提升零部件产品质量对于整机的发展已非常迫切。“目前,行业还没有进入良性发展渠道,在整零合作上,一方面,我们要保障供应,一台缝纫机需要的部件数量比汽车还多,整机企业很难单独完成,因此需要稳定的供应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改变过去零部件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不高,零部件企业随便购买几台裁床就能生产的局面。”杨隽斌表示,“因此,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这么多波折后,在未来的整零合作模式上,我们有一些设想,比如推出上游股份制模式,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我们希望有所改变。”
对此,陈启鸿表示了赞同,在其看来,整机企业如果主动和零部件企业修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那是非常有眼光的,长远发展下去,必能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他们的带动作用必然会得到零部件企业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