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安广场的迪欧咖啡见到严一明的时候,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是整个西藏最大的窗帘批发商,一度整个西藏90%的窗帘都是从他这里批发出去的,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他在西藏地区还拥有60%多的市场占有率。
“是的,我们引领着西藏的窗帘时尚。”之前一直拒绝媒体采访的严一明在百度和google中都很难被搜索到,无疑他是个相当低调的人。但是说到窗帘生意的时候,那股不经意流出的豪气,会使人相信——这的确是一个可以改变拉萨城市颜色的人。
这是一个在描写杭商时被叙述过很多遍的励志故事:
年轻的时候,他除了老婆孩子一无所有,然后出去打拼,遇到了贵人,抓住了一闪而逝的机遇,做大,成功。
这又是一组能令许多在外杭商感同身受的品质浓缩:吃苦耐劳、了解市场、义无反顾、具有信誉和营销观念。“这个先后顺序不能变。”严一明又强调了一遍,这个只有38岁的临安人专心地把批发做到了极致,同时,他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更加坚定了属于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
1/6的生存机会
1997年,重庆火车站附近一家小饭店里,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和媳妇坐在一张狼藉不堪的饭桌旁发呆,边上一个老者独自喝着酒。“车票钱不急着还,只是你真考虑好了吗?”老者喝了两口酒,抬头注视着小伙子,用江浙的方言沉声问道。
小伙子半天没出声,媳妇也低着头。三个月前他们把家里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全部花完了,没有赚到一分钱,当初立志要打拼一番的豪情现在已经化为令人尴尬的沉默,手里两张重庆到杭州的回程车票也已经快捏出水来。
“出来一次不容易,回去了,说不定这辈子就不会出来了。”老者低沉的乡音一字一字地敲在小伙子的心坎上。
再一阵尴尬地沉默后……“不回去了!”小伙子犹如惊雷般的吼声惊到了邻座的客人。
“叫什么叫啊!”“听不懂瞎叫什么!”周围埋怨声不绝。
看客们不会知道,那一瞬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看客们也不会知道,“去还是留”的故事,一直在以不同的版本发生着。
至少那一年,在和故事主角——严一明一起来到重庆打拼的60个老乡中,这个“去留故事”至少就发生了60回,10个坚持下来了,50个回家乡。“我们坚持下来的这10个人,现在基本都是重庆或其他地方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严一明和他们每年都要聚几次,探讨行业,回忆当年。
“1/6的生存机会,如果没有那句‘不容易’的话,我不一定会留下。”至今,严一明仍然尊那位劝他留下的老乡为他生命中的贵人。
这一声吼之后,严一明在重庆坚持了三年。这三年,虽然没有赚到大钱,但他回忆说,没有这三年对窗帘行业的深入了解和潜心研究,就不会有进军拉萨后的信誉和成功。
困难就是门槛 难度就是机会
事实上,去拉萨,对严一明来说,是一个偶然。
1999年,在绍兴柯桥进货的他偶然听到那里的伙计和人闲聊:“西藏那边来的人进货量还真大,同一花色一下子就进30匹。”对于那时候普通商户每次单一花色只拿一两匹的行情来说,30匹的西藏进货商无疑是一个信号。正苦于在重庆激烈竞争的严一明敏感地接收到了这个信号。
第二天,他就订了去西藏的车票。
“去之前,我知道在西藏做生意肯定有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困难,但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关键是有没有市场。”严一明带着杭商特有的耐心和决心,来到了拉萨。
刚到西藏,高原反应和语言不通让他的市场考察颇为艰难。陈旧的街道、单调的窗帘花色和当地居民甚至有些固执的消费习惯都让严一明感到绝望。“在我之前,有很多商人到西藏来考察过,其中有不少浙商,在我之后也有。很多人离开,就和当时的我一样,觉得这里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