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讳言“Made in China”的美国手袋品牌Coach在5月初主动对外披露了香港上市的计划。
在发给笔者的邮件中,Coach方面表示,有意通过在香港发行存托凭证上市,Coach多年前就已在纽约挂牌。如果一切顺利,Coach有望在2011年内实现香港上市,成为第一个香港、纽约两地上市的美国公司。
Coach并不缺钱,此举更多在于广告效应。
Coac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LewFrankfort表示,在香港上市有助于增强Coach在中国乃至全亚洲投资人和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Coach预计,未来两三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在全球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提升到10%。笔者了解到,就在最近几年,Coach不仅迅速收回在中国的代理权、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其国际部零售业务总裁还会每个月飞到中国一次,每次去一个不同的城市考察。
比Coach先行一步的是美国箱包品牌新秀丽,其规模约10亿美元的香港IPO计划已在5月初获批。
而关注度最高的当属意大利时尚巨头Prada。一位接近Prada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在经历了香港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之后,Prada这次是“来真的了”,成功的把握非常大。
与Coach有所不同,Prada非常需要通过融资减轻债务压力。笔者尝试就此联系Prada上海办公室,但未能获得回复。
其实,Prada的首席执行官贝尔泰利早就说过,IPO地点就代表着Prada要去的市场。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一出,Prada在亚洲不知俘获多少拥趸。一边融资,一边为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市场推广助威,香港无疑是理想之地。
香港上市的资本算盘
其实,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法国化妆品牌欧舒丹。2010年,欧舒丹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法国公司。上市后无论在资本层面还是在产品销售上,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业绩。奢侈品香港IPO大幕由此开启。
接下来与同行大佬相比,欧舒丹的市盈率超过了2010年的欧莱雅以及2011年的雅诗兰黛。欧舒丹股票上市之后不到一年时间,上涨了30%以上,超过在其他市场上市的同行。
杭州一家风投公司的人士告诉笔者,总体上看,香港的估值不一定有欧美高,但因行业而异,有些行业会表现特别突出。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文化与欧美接近,语言上也有便利;香港国际机构多,投资者也多。在监管上,香港没有欧美那么严格。如果要在亚洲找上市地点,香港无疑是首选。
欧美公司在香港IPO通常的做法是,找到多个国际性的投行做代理,利用各个投行不同的渠道和资源,共同操作大项目。最近披露上市消息的欧美奢侈品企业代理名单中,不乏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朱振锴认为,在香港上市募集到资金后,这些欧美奢侈品牌很可能仍将把资金用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市场。其首要目标是建设品牌的销售网络,将中国内地多个经销商手中的代理权收回,建设由品牌直接运营的渠道;其次,在中国内地设厂也是资金的一大流向。本地化生产可以绕开高关税,有助于打开市场;还有一大用途在于提升品牌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对手抢地盘。
亚洲市场“尘埃未定”
眼下正是亚洲市场乱军混战的阶段,消费者的观念尚未成型,品牌形象塑造刚刚起步。这几年谁能抢到先机,未来的优势就将很难撼动。
以Coach为例,在欧美奢侈品中并不顶尖,但在亚洲从日本到中国,采取了异常积极的市场策略,获得了相当满意的回报。而在欧美位列顶级品牌行列的珠宝品牌蒂芙妮(Tiffany),在中国的发展却不温不火,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度与其国际地位不匹配。
从事奢侈品行业的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华东区行销经理吴慎智认为,香港其实一直是内地市场的前哨,就像很多品牌先在香港设代表处,遥控内地市场运作,成熟后再到上海租下办公室一样。如今上市选择香港,待时机成熟、监管放开后,内地A股也将具备对奢侈品的吸引力。
多个欧洲奢侈品牌的代理商、上海富客斯实业有限公司总裁陆强认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晚来的奢侈品牌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时机不等人,接下来几年,奢侈品香港上市热潮将愈演愈烈。
据陆强了解,去年一年,许多奢侈品牌在中国增长超过30%,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
然而,在对亚洲的态度上,奢侈品阵营正在分化。以爱马仕及其他顶级品牌为例,虽然在中国开店数量已经超过印度,但其保守风格仍无松动迹象,香港上市几乎不可能。许多欧洲的家族企业,虽然完全具备上市条件,但不愿意受制于上市监管,担心定期的财报披露影响了赖以生存的神秘感,坚持不上市。只有那些稍偏向大众化的、在亚洲特别有人气的品牌,以及Prada这种融资需求比较迫切的企业,才会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