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讯 我国是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也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棉花生产对于保障我国棉花供给、支撑纺织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棉花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棉花发展受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制约日益严重。为适应新形势,切实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经验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 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区域建设投资力度,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生产指导和科技服务,各地政府利用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纺织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转移,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1.生产布局更加集中。2005-2007年期间,三大棉区植棉面积占全国99.85%,比200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冀、鲁、豫、晋、陕、津、苏、皖、湘、鄂、赣、新、甘等13个省区。10万亩以上(兵团5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占全国比例为80.9%。其中,河北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87.5%,比2002年提高9.5个百分点,形成了冀中南黑龙港流域优势区域;山东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91.8%,比2002年提高6.8个百分点,形成了鲁西南、鲁西北和鲁北三大优势区域;新疆10万亩以上(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万亩以上的团场)的大县面积达到85.7%,比2002年提高9.7个百分点,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腹地的南疆优势区域和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的北疆优势区域。
2.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3-2007年,我国棉花平均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8282万亩、77公斤/亩、641万吨,比《规划》实施前三年(2000-2002年,下同)分别增加1459万亩、5.5公斤/亩、155万吨,增幅分别达到21.4%、7.7%、31.8%。其中,新疆2003-2007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2046万亩、单产108公斤/亩、总产224万吨,比《规划》实施前三年分别增长32.6%、13.4%、52.7%。
3.纤维品质明显改善。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优质棉基地县主栽品种纤维品质检测,2004-2007年纤维长度、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分别比《规划》发布前的2001-2002年平均提高了0.2mm、0.4cN/tex、0.8。此外,我国已经选育出一批具有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31cN/tex以上的陆地中长绒棉花新品种,并示范推广200多万亩,使我国棉花品质结构中陆地棉中长绒、中绒、中短绒棉比例由《规划》发布前的1:95:4调整到2:93:5。
4.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随着产业集中度和棉花品质的提高,棉花加工、纺织等企业开始在棉花优势区域内建立生产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开展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安徽省华茂集团按照订单生产方式,除在安徽省望江县建立棉花生产基地外,还与江苏省大丰市、东台县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省外棉花生产基地。
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棉花总产值达1200亿元,比2002年增加510亿元,增幅86.4%。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2003-2007年每亩平均植棉现金收益为802元/亩,比《规划》实施前3年平均增加283元/亩,增幅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