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导致出口困难
今年纺织品出口增长放缓,原因多重而复杂。
首先是外部市场需求趋于疲软。占全球出口近25%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必然受到全球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
其次,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左右,尤其是2008年1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4.2%。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多数以美元计价,因此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数量增长明显放缓。
第三,国内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以原油、棉花进口价格为例,2008年1月份分别提高了55.6%和11.6%;2月份提高了62.3%和15.3%。其他纺织材料进口价格亦普遍提高。此外,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也加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压力。
第四,政策调整效果逐步显现。2006年以来,为了减缓经常收支顺差过大压力、抑制“两高一资”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也多次下调,如2007年7月,服装的退税率降至11%,对服装出口增长趋缓的影响较为明显。
第五,贸易障碍因素。在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美国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措施仍在实施,监管力度和通过其他手段的限制措施将可能增加。2008年1月起欧盟对华10类纺织品数量限制措施虽已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压力之下,仍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华纺织品的限制。
再有,国内的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因素。今年初发生在南方的冻雨雪灾,对各地的电网、运输通道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截至4月底,有些电网供电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广东东莞的许多企业目前只能得到“开三停四”程度的电力供应,开工率严重不足;自发电又导致电价成本提高2~3倍,企业难以承受。
不乏结构调整之效
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我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导向是一致的。
纺织品出口增速趋缓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内外经济失衡压力。纺织品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商品,每年带来的贸易顺差相当于其贸易额的80%和我国全部贸易顺差的60%以上。因此,抑制纺织品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缓解贸易顺差扩张压力较为有效。2006年以来纺织品贸易顺差占全部顺差的比重已逐步下降,从2005年的82.4%降至2006年的63.2%,2007年进一步降到53.7%。这说明,纺织品顺差增长对整体贸易顺差扩大的贡献率明显降低。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市场的传导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从2007年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下降,同时出现的是机电设备、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商品比重的上升。2008年1季度,纺织品占比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同期运输设备、精密机械占比分别提高了0.70、0.53个百分点。这说明商品结构升级的趋势仍在持续。
目前仍以沿海企业为主体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会迫使企业通过地区转移来抵消成本上升的影响。这种结果符合宏观政策的导向,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可减缓大批劳动力跨省集中迁徙带来的社会压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目前产业和贸易政策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扩大出口带动效应和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具有积极作用。在出口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的条件下,企业将更多选择通过增加当地采购和配套来降低成本的贸易方式。2006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逐步降低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这一比重为19.6%,2006年降至15.3%,2007年进一步降至12.9%;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对进口料件的依赖性从57.6%降至45.4%。从这一因素来看,2007年与2005年相比加工贸易国内采购货物净增加了21亿美元,占同期纺织品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的26.3%;也就是说,仅该产品加工贸易转型对国内采购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4以上,国内上游产业大约增加了160亿元的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