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将至,上海闹市繁华不减,地摊生意也越发兴旺。周末的上海人民广场,记者发现,某大型商场门前不到100米的人行道上,居然聚集了7家售卖同类外贸玩偶帽子、熊掌手套的地摊,这些摊主多半互相认识,买卖之余还“串门”交流销售经验。摊主之一、来自浙江义乌的汤小姐告诉记者:“我们都是同一家工厂雇来销售库存的。”
被弃订单变身“厂家直销”
“这些帽子手套,原来是要出口到国外过圣诞的,以前国内有人想订这些东西来卖,工厂都没时间生产。但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很多外国客人都放弃订单,所以厂家直销,现拿现卖。”汤小姐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热情地向路人推销。
她告诉记者,尽管订单已经被弃,但雇用自己和同伴销售库存的工厂现在仍然一周5天赶货,周末大家一起跑出来摆摊,因为“有货才能卖钱,卖钱才能给工人发工资”。
然而,在得知记者的身份后,另一位摊主私下向记者抱怨“再也不做这家厂子的生意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摊主说,自己是专门去外贸工厂及出口公司进货摆摊的,本以为有了好的货源,但“没想到他们着急到自己雇人卖,价格都拉低了”。
同样的“竞争压力”也困扰着开外贸服装店的张先生。他告诉记者,在自家店铺所在的马路上,原本也零星分布着几家外贸服饰店,大家各有特点,基本上互不干扰。但从9月开始,店面左右延伸100米的距离内,外贸服饰店不但开得密密麻麻,而且往往货源大同小异。尽管自家门前那块“外贸服饰全场10元起”的招牌已经挂了有些年头,他还是担心周边的竞争者抢了生意,因为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外贸货源”不再独此一家。
记者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圈,如张先生所言,大部分新开的服装店都打外贸牌,主要出售毛衣、针织品、袜子、手套等纺织物件,很多商品上还贴着英文、日文、韩文等出口标签。
“厂家直销”的泛滥直接反映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景气现状。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近日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出口订单和新订单指数,出现了创建以来最大跌幅,这表明制造业需求下降、生产减速、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等现象十分突出。而这些急于清理库存的出口纺企,为“厂家直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充足货源。
30%企业恐遭淘汰
清完库存之后,下一步怎么办?
“我们也不想就这样便宜处理,你看看那些19元的衬衫,39元的裤子,如果贴上品牌商标就能卖10倍的价钱。”江苏泰州一家出口贸易公司的业务员也向记者抱怨。
据了解,以产品代工为主的出口纺织企业,往往赚到的只是利润的一小部分,产品经国外品牌公司贴牌后,能够赚到4到5倍,甚至10倍以上的利润。但该业务员表示,尽管谁都知道服装行业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品牌和零售网络,但也都明白“树一个真正的有档次的品牌有多难”。
中国第一纺织网副总编辑马新征认为,我国多数纺织企业形成依靠外贸业务、依赖大客户的发展模式,缺少对整个产业链趋势的把握,自己没有渠道、品牌和市场认知,很难像下游企业那样作出及时反应和业务调整,更容易受到市场震动带来的猛烈冲击,从而在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时措手不及。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打算布局销售网络,前期投入相对较小的网上销售成了很多人的首选。根据艾瑞咨询即将推出的《2008年中国服装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研究显示,2008年,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市场正以127.6%的速度快速增长。而雅戈尔等国内知名品牌在电子商务的试水,也让许多困境中的纺织企业获得灵感。
杭州一家服装外贸公司的董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初,他曾经研究过PPG等服装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并拟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然而,尽管开网店不失为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可行出路,但是现在的经济形势却让他决定把计划“先放一放”。
“2009年上半年将是纺织行业形势最严峻的一段时间,会有更多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一比例有可能达到30%或以上。”马新征认为,从国内纺织行业结构看,本次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将耗费5至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