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性格似乎与改革开放的内核天然契合:积极乐观,喜欢探险,执拗进取,吃过苦所以不再怕苦,对未来充满好奇,不怕“摸着石头过河”……
“我是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直接受惠者。”回头看,菀坪缝制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续用“想象不到”四个字来概括30年来中国及他自身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菀坪再发展几十年都不会有现在这个成就。如果没有1978年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今天的潘国明。”
今年55岁的潘国明在菀坪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菀坪人尊称为“缝纫机行业的老师爷”。菀坪地处吴江西北部,原是东太湖的一片浅滩,旧称“浪打穿”。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菀坪以贫穷出名,老百姓的住房以茅草棚为主,除了一条50米的大街是石板路外,其它全部是泥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与外界不通公路,进出全靠水路,跑一趟苏州要两天时间。
潘国明是土生土长的菀坪人。
小时候潘国明家里很贫困,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勇气,他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来。17岁那年,潘国明从学校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了当时的社办厂———粮饲加工厂当工人。当时的菀坪公社只有2家小工厂,工人加起来就20来人,95%以上的居民都以种田为生,像潘国明这样有文化、每月拿工资的工人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抱负的人。那年,一位在上海缝纫机零件六厂跑供销的人到菀坪出差,他的一席谈话使潘国明萌生了加工缝纫机零件的念头。年轻气盛的潘国明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气”,坐着挂机船,转了几道弯,只身长途跋涉来到上海,找到当时上缝六厂的厂长曾锡宝,并向他求助。曾厂长被这位年轻人火热的创业热情所打动,破天荒地给他指点了迷津。随后,潘国明拿出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到上缝六厂买了8只压脚零件远赴山东订货。还是凭着那股不撞南墙绝不回头的韧劲,潘国明真的从山东一家厂里拿到了3000只压脚零件的供货合同,总价款2.4万元。菀坪缝纫机产业的发展由此掀开了历史性的第一页。
压脚是缝纫机结构中的一个零部件。由于当时上海等地一些大中型缝纫机企业大量开发生产工业用缝纫机,压脚的需求量一下子大了起来,一个小小的压脚可以卖到12元,相当于当时菀坪村办厂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拿到订单后的潘国明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回到菀坪后立即上马加工压脚。没有资金,潘国明就组织能工巧匠自己动手“制作”生产设备:用刀片、轴承做成铣床,在地上挖一个地窖放上坩埚就是热处理设备。不久,菀坪第一家缝纫机零件加工厂———菀坪压脚厂诞生了!这就是现在标准缝纫机公司菀坪零件厂的前身,当时它只有3间矮厂房,70平方米面积,总资产不超过3000元。
改革开放30年,潘国明办厂治厂也将近30年。作为一名企业家,潘国明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战胜了种种困难、挫折,最终走向了成功。他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一道路正确的证明者。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潘国明如鱼得水,大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潘国明现在自己经营的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每年都要开发近10个新品种,光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台的进口加工中心就有5台,缝纫机整机和年生产能力达到了8万台。最高峰时,公司的年销售达到了7000多万元。主打产品“宝佳”牌缝纫机正在创省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目前,菀坪的缝纫机产业光整机生产企业就有30多家,其余零件加工等配套企业多达160多家,形成了从零件的开模、浇铸、热处理、粗加工、精密加工到整机的组装、包装、物流、销售一条龙的配套体系,生产的中厚料缝纫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零部件生产也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可生产各类精密零部件共4000多种,一些企业的零部件已具备了高、精、特、专的优势,出口到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这些企业老板中,由潘国明“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至少有30多人,年销售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老板也有10多人。回望30年,潘国明难掩心中的骄傲和自豪,连用两个“太”字来抒发他的万千感慨:改革开放30年周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发展太惊人了!老百姓住别墅、开小车等过去想都不敢想,或者根本想不到的事情现在都成了平常事。这种惊天变化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没有这个好政策,个人的本事再大也翻不出什么大的浪花。
潘国明说,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是菀坪人创业创新的30年。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菀坪缝纫机不仅要卖得更多卖得更快,而且要卖得更贵卖得更久,为“中国制造”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