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企业,尤其是我们虚拟经营企业,长久不衰和保持旺盛市场生命力的有效法宝。”森马创始人邱光和向外界如是诠释森马的成功密码。
服装加工型企业是朝阳行业,但也是充满竞争的行业。要想在新经济发展潮流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支配地位,首先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就是“拦路虎”,这些无疑会增加经营管理中的成本,同时削减产品设计、营销和推广能力,不能将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森马在发展探索中,采用了“借鸡生蛋”的虚拟生产策略和“借网捕鱼”的虚拟销售策略,突破了发展瓶颈。通过OEM把自己不擅长、实力不足的部分分化出去,与他人联盟达到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弥补自身劣势的目的。
森马集团总经办副主任赵小波向导报记者介绍,森马一手抓产品的研发设计,一手抓市场的网络建设,“虚拟经营”的森马,仅生产一项,就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地投资和设备的购置费用。
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可在短期转化到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上。
至目前为止,森马已经先后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70多家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定牌生产。
“现在人们都在说木桶理论,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我们只是把长板做长,短板交给别人。所谓虚拟经营,在我看来,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人心。”邱光和所倡导虚拟经济,用了足足10年时间作为积淀。
在邱光和身上,集聚了温州人的大智慧和“小聪明”。
民企品牌冲动
经营虚拟经济,本质是在经营自己的品牌。
在温州,长期的无牌之痛,比全国其他地方来得更加惨烈,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温州商誉险些被毁。因此,温州人对于品牌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因此温州品牌意识根植在每一位企业家心头。
然而,经营好品牌并不是件易事,即使是温州品牌林立的时候。
一位温州制鞋老板在公开场合说,如果现在把温州五马街的皮鞋商标全部撕掉,你很难分辨出这些鞋子到底是哪个牌子的。
“温州假冒”、遭遇国际壁垒、产业结构“低、小、散”……温州从一个被外界认为是劣质产品制造地突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培育一个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是一种实力的考验。温州服装行业是这样,其他行业同样也是。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柳市假冒低压电器之灾,温州政府遂打出了品牌立市的口号,那时的记忆常常在温州企业家心头泛起。
如今,温州已有注册商标72314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均位居全省前列;另外,该市有浙江著名商标179个,浙江省商标品牌专业基地区7个,市知名商标225个……“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已经越叫越响亮。
温州的这种转变,其核心要素来自于类似森马这样的企业,在受困于资源瓶颈之下,不断实现突围的勇气和能力。
事实上,森马的“虚拟经营”、康奈的“异国建厂”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温州民营企业存在的品牌冲动。温州民企的成长基因正被改变,这是一次质变。
然而,温州在品牌附加值方面的成绩仍然落后于广东等地,温州的品牌附加值只有广东的三分之一。这是温州民企面临的新命题。
品牌簇群初显
在温州企业家的品牌冲动之中,相随相形的就是政府部门的适时而动。
去年,温州市政府更是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1500万元作为品牌奖励金,而区、县级政府同样有大额的财政扶持。 更多利好的消息在温州传播。如4月底,温州品牌协会成立。 与此同时,浙江省工商局在扶持品牌方面进一步下放权限,除了在温州设立国际品牌战略研究中心,允许温州企业家在品牌问题上作一些措施性的处理,支持国外品牌入驻温州外,更是把外商企业的登陆授权一直放到温州市,然后由温州市延伸到各个县。
温州市工商局商广处处长柯志成说,一些银行也成为品牌协会的理事单位了。今后,企业只要是获得相应级别的“名牌”均可以享受“品牌授信”,获得银行不同额度的贷款。温州大力创建品牌,就是要学习香港经验,把品牌建立在本地,营销和市场放在外面,走总部经济的路子。世界品牌实验室
国家性的“品牌环境”形成“簇群”,这种群落可形成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和综合性优势,建立难以复制的地区品牌。对于中国而言,形成“簇群”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品牌崛起。在温州,品牌已初步形成了这样的“簇群”。
“这将有利于加速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温州品牌经济发展,使温州由中国制造的发祥地,跃升为中国品牌的发源地。”著名品牌研究专家李光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