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的当口,各大时装屋纷纷应时而动,还未等得及清理完上一季的旧衣裳,便兴冲冲地挂出“New Arrivals”的标签。在射灯的打照下,那些新衣裳仿佛在高调地宣称:“错过我,即错过了最新的潮流。”非常佩服发明“潮流”一词的人,又不是暗礁顽石,仅凭女人的一尊肉身,真的无法在汹涌的大潮中岿然不动。于是“潮流”成了女人另一个“生理周期”,叫大家季复一季为衣狂。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每个人女人原本在季节更替的时刻,往往抵挡不住的“潮流”一物正慢慢被一种叫做“风格”的东西取代。它不为潮流所动,破时破季,茕茕孑立,可以将女人带离被“潮流”奴役的局面。
死潮流,活风格
现今的时尚界,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评判的标准也越来越混乱。全民的通吃的设计已不可能出现,是不是自己的“菜”,才是唯一值得关心的问题
1947年,Christian Dior祭出“New Look”而一举改变时装面目的壮举让人唏嘘良久,Vera Wong更是大叹“时装已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设计师们不再是“发明家”,而成了杂耍者,他们也不再妄图通过服装改变人类的身体,而仅仅是藉由服装来表达自我。在时装工业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时装编辑们,以往以“算命”见长,她们通过总结、归纳秀场上的共通点,进而预测下一季的流行,而如今摆在她们眼前的是每季400多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秀,谁能总结出Jil Sander与Balenciaga究竟存在何样的共通点?而他们却各有拥趸,不为流行所左右。电脑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深蓝”战胜棋王,却依旧无法为时尚“算命”。当然在这个浮华的产业背后,每个买家在挑选新品的时候,都捧着厚厚一叠数据与分析表格,用看似“科学”的方式来把握“潮流”。而聪明如Zara、H&M者,更是依靠对潮流的严格分析与快速的反应,获得潮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然而,经济专家告诉我们,一旦连在农贸市场卖菜的农妇都开始投资股票的时候,请及时退市。同理,一旦身边每个人都恪守每一季的潮流来穿着,那潮流本身便已死去。Vivienne Westwood痛心疾首地说:“现在人们的穿着方式真是糟糕透了。每个人都看起来相差无几,每个人穿得都很中庸。”这便是过分依赖潮流的后果。
想象一个女人把每季的潮流元素统统穿在身上,是件多么滑稽的事。纯粹的审美并不存在,它必须依附与某个社会理想中,并通过着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人选择将自己安全地塞进套装中,以获得主流社会的身份认同;有的人选择奢华浪漫的时装,以张扬财富与地位;有的人穿着昂贵的极简主义时装,以同“肤浅”的爆发户严格区分开来;有的人喜好街头风格,以服装来界定谁才是自己的“哥们儿”……“风格部落”(Style Tribe)的形成,展示了人们各自的价值观与生活形态。这种开放与活跃特质恰是热爱时装的理由,也是成熟的时装社会所应该具有的风貌。
品味低劣不好吗?
任何有悖于潮流的风格,由于个性太过鲜明,反而容易遭到“品味低劣”的诟病。当年, Marc Jacobs执掌Perry Ellis的门户,把肮脏破烂的摇滚音乐家形象移植到了T台上,可公司高层坚决认为Marc小子疯了,没人会为如此肮脏不堪的服装付账,遂将他扫地出门。然而2008年的今天,当Marc Jacobs再度贡献出那些“半成品”一般的服装时,掌声竟是如此热烈而统一。无独有偶,Karl Lagerfeld当年初次接掌Chanel的帅印时,也碰到了不少麻烦。他逆势而动,颠覆了这个品牌固有的传统。那些卫道者疾呼:“Chanel本人若是在世,会活活气死的!”事实证明,这个曾经行将朽木的品牌,在Karl貌似品味低劣的改造下,再度成为这个星球最赚钱的时装机器之一。于是,那些年轻一代的设计师,纷纷被历史悠久的品牌招至麾下,
Jean Paul Gaultier的Hermes、John Galliano的Dior、Marc Jacobs的Louis Vuitton、Christopher Baily的Burberry……这些辉煌的时装时刻均在宣告着“低品味”的胜利。若要查起老账,别忘了即便是Christian Dior先生也曾被Coco Chanel恶毒地指摘为品味低俗。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便有有识之士高呼:“品味低劣不好吗?”只有颠覆掉为潮流所立的“高雅品味”才能推进时装的发展,才能确立个人的风格,正所谓“不破不立”。Prada是绝好的范例,她不断创造新的风格,又不断反叛自己,这份修为不是什么人都学的来的。
然而作为穿着时装的个人,则更需要Prada似的“我即潮流”的魄力。不管是Anna Wintour 100年不变的童花头,还是Anna Piaggi的百变造型,都留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而“风格皇后”Sienna Miller也肯定不是根据杂志预测的每季潮流来打扮自己。其实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读杂志,那是一种启发性的开放阅读,照抄照搬无疑是笨办法。
风格的建立
Vivienne Tam无限怀念20多年前,只身一人在中国内地旅行的经历,虽然那是个与国际时尚与世隔绝的时代,却不乏如今早已丢掉的风格:“现在中国女人的时尚已没有个性可言了。我还是喜欢20多年前,人们的打扮。那些紧跟巴黎、米兰、纽约潮流而动的人们,与千人一面的时代又有什么差别?”彻底忽略掉国际时尚的动向,确实有助于风格鲜明地建立自己的风格,却不是最终解决之道。毕竟这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我们无法再现一个“桃花源”似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