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7年历程的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今年悄悄地“变了脸”:服装节开幕式与文艺晚会分离了;一台大制作晚会变成了几场高雅艺术演出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服饰文化活动;演出场馆也由体育场(馆)转移到了大剧院。
随着宁波城市文化品位的不断提高,以大剧院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的相继建成,人民群众对节庆文化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开幕式文艺晚会存在着缺乏文化积累的弊端,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观众对此类晚会的热情也在逐渐消退。
为此,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重大节庆活动形式进行了转型:不再花高价请大腕明星,不再举办大投入、大制作的“一夜辉煌”式的文艺晚会。有关部门认为,办节方式的转型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有利于体现“节俭办节”方针。以往在体育馆举办开幕式文艺晚会,一般需投入500万元左右的经费,在体育场制作成本则更高。而今年服装节全部文化活动的经费也只在200万元左右。
有利于推动节庆文化的转型。首先,活动形式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以往的开幕式文艺晚会追求的是场景的豪华和明星效应,这次在设施一流的大剧院上演国家级院团的精品剧目,将使文艺演出更加精致,更具观赏性;其次,文化消费从一次性消费向循环消费转变。开幕式文艺晚会属一次性投入,一次性消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在大剧院不仅投入少,而且可以循环演出,并通过低票价运作让更多市民走进艺术殿堂。今年服装节期间安排的5场演出预计有近6000人可享受到高雅艺术;再次,活动内容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今年服装节的文化活动,包括舞台剧目演出、广场服饰表演、社区服饰展示、专业模特进社区、外邀少儿文艺专场以及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等六大类30多项活动,更能体现服装节文化活动的艺术性、专业性和群众性。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办节方式转型后,政府部门主要做好宏观决策和统筹安排工作,有关部门也可以腾出手来培育更多的文化活动操作主体,着力推动节庆文化活动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市文化主管部门表示,节庆文化活动并不排斥类似明星演唱会这种形式,只是这类演唱会的运作主体将不再是政府部门,而是完全进行市场化操作。用于节庆文化的公共财政将主要扶植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