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价格连连看涨,很多农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增收的机会擦肩而过。吴江市平望镇的蚕农说:“秋蚕一张种可以收获1100多元,一年养两季蚕宝宝,一亩桑田一年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时间短,一年也就辛苦一个多月!”
蚕茧价格大涨能否就此给苏州的蚕桑业带来重振的希望?对此,姚新华并不乐观。他说,农业生产周期性长,桑树种下去到产出需要时间,而茧丝绸的市场行情眨眼就变,谁都无法保证重返桑园的农民一定增收。作为一种最传统的农副业,蚕桑业要能灵活地踩准市场的“节拍”起码还有几大难关:
———场地。养蚕虽然门槛低,但是养蚕需要占地方,一张蚕种最多时需要40平方米,现在苏南农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即使在行情好的时候,农民也不可能腾出地板房来养蚕。
———人工。养蚕虽然时间短,但是劳动量大、辛苦,蚕桑业的机械化目前还几乎是个空白,栽桑、养蚕全靠农民的一双手,大蚕时一天最多要给叶五六次,一家人养两三张蚕种,忙的时候甚至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日本虽然已经在采叶、养蚕上实现了全自动的机械化操作,但其成本要占到产值的80%左右,这样的机械化在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的苏州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
———季节性。栽桑养蚕季节性强,一年养两季家蚕,集中忙碌的时间也就一个多月。现在苏州农民就业渠道多,很多人不会因为要养蚕而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家里,并且,由于增收渠道越来越多,栽桑养蚕的收入在新一代的苏州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比也不会太大。传统农业的种种制约因素让苏州的蚕桑业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还很遥远,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零星生产模式首先让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机制失去了生根的土壤。
姚新华说,栽桑养蚕每年能让苏州农民增收约9000万元,这在整个苏州农业产值中占比微乎其微,但是缫丝、纺织、加工等后道产业能为经济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而且现代蚕桑业的综合开发潜力巨大,桑叶既可入药也可直接加工成保健品,桑葚饮料、桑葚果酒是市场的新面孔,蚕蛹也是上等的保健食品,蚕沙可做成保健品也可入药,蚕丝不仅可以织绸做衣还是医学上人造皮肤的天然原料……有这么丰富的产业延伸,“一张叶一条虫”要跳出传统模式,走高效利用、综合开发不失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