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云瞬息万变,2005年,就在苏州农民还在“到底还要不要栽桑养蚕”的问题中徘徊的时候,国际茧丝绸价格开始快速复苏,蚕茧价格连创新高,到今年秋季蚕茧价格比2001年、2002年翻了一番。农业生产周期长,砍掉的桑树不可能马上再种下去有产出,眼睁睁看着增收、创收的机会擦肩而过,苏州农民除了惋惜别无他法。这也给苏州蚕桑业甚至整个传统农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如何踩准市场“节拍”、如何踏准市场行情?
十年遭遇三次重创
栽桑养蚕曾经被称为苏南农民的“贴肉布衫”,一年辛苦一个多月,一家人一年的柴米油盐开销以及孩子们的零花钱就有了着落。养蚕门槛低,只要栽好桑树,选好蚕种,无论男女都可以从事蚕桑生产,而且由于养蚕时间短、见效快,不但不会耽误正常的农事,还可以为粮田提供丰富、实惠的有机肥料。同时,比较而言,栽桑养蚕是一种相对干净、精细的农活,特别适合苏州的农民。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州的栽桑养蚕业达到了顶峰,全市桑园面积达19万亩,全年发放蚕种50.8万张,蚕茧年产量34万担(一担为50公斤)。这是解放以后苏州蚕桑业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峰。
苏州的蚕桑业在走过顶峰后连续遭遇了三次重创,导致蚕桑业在苏州一路滑坡。据市蚕桑指导站的有关记录,1995年,一种被称为“微粒子”的家蚕病害在全国大暴发,作为蚕茧的重要产地之一,苏州在养家蚕大批死亡,蚕农损失巨大,民间甚至称这种病为家蚕的癌症。第二年,失望的蚕农纷纷砍掉桑树收起蚕架,全市蚕桑业产量、面积锐减一半,桑园仅剩10多万亩,全年发放的蚕种也只有29万张,年产量减至19万担。这是苏州历史上蚕桑业遭遇的一次最致命的打击。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苏州蚕桑业再次受挫。在越来越多的就业分工、越来越多的增收渠道面前,劳动强度大、维持时间短的栽桑养蚕业渐渐“失宠”。到2001年,苏州的桑园已经减少到10万亩以下,全年发放的蚕种约20万张,蚕茧产量仅为15万担。2002年,受国际市场茧丝绸市场行情震荡的影响,国内蚕茧行情大跌,春茧每担从原来的八九百元降到650元,第一批秋茧更是跌到了310元,农民养蚕不仅无利可图,还要贴工贴本,已经被“边缘化”了的蚕桑业再次萎缩:桑园面积压缩至6万亩,蚕种9万张不到,蚕茧仅剩6.8万担。缩缩减减一直到现在,全市投产的桑园面积已不足4万亩。从19万亩桑园、34万担蚕茧一路跌到4万亩桑园、6万担蚕茧,苏州的蚕桑业从鼎盛走到衰落,整个过程不过十年时间。
茧丝绸市场“吃不饱”
就在蚕桑业“萎靡不振”的时候,2005年春天,国际茧丝绸需求的空前旺盛给国内的蚕桑业送来了春风。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近年来,作为石化相关产品的化纤织物其替代天然织物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与此同时,绿色、环保意识也逐渐从吃的领域延伸到穿的领域,被誉为“纤维皇后”的天然丝绸织物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走俏。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茧丝绸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80%,外贸量占到70%左右,江苏的茧丝绸产量则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左右。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在最近的连续3年内,我国的茧丝绸出口量每年在以1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国内推出的蚕丝被、丝绵被等茧丝绸新品用丝量极大,导致内销量也在以20%的速度增加。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内蚕茧的生产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量。一份相关调查显示,国内蚕茧已经连续多年“寅吃卯粮”,去年蚕茧缺口达25%,专家预测,今年国内蚕茧缺口将更大。
市场就是指挥棒,需求旺盛与生产跟不上双双助推蚕茧价格连创新高。2005年,原来一直徘徊在800多元每担、最低时只有500多元每担的春茧价格突破了千元大关,同年秋天,秋茧价格同样刷新了记录。今年,春茧价格继续上涨,每担平均价卖到1230元,月初开秤收购的秋茧价格更是天天刷新,最高时卖到了1730元每担,比政府出台的收购指导价高出了一大截。市蚕桑指导站站长姚新华说:“从2005年春季开始,蚕茧价格连续四次刷新了解放以来蚕茧销售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
仅仅看数字也许还不能有力说明眼下茧丝绸的金贵,用物价来作比较似乎更有说服力。1730元一担茧子,折算下来,每500克茧子的价格为17.3元,养蚕的农民说:“一斤茧子三斤肉呢”!但是,出到这样的价格,吴江市平望镇几个蚕茧收购站的负责人仍然担心收不到蚕茧,“现在养蚕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