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省纱产量105.09万吨、布产量38.08亿米、印染布产量14.7亿米、服装产量5.12亿件,较2005年分别增长53.19%、62.74%、56.38%和71.15%。绒线产量居全国第一,粘胶纤维产量居全国前三。
“十一五”期间,河北纺织行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指标全面增长。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1096家,较2005年增加233家,增长27%;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7.32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83.1%;利税总额76.06亿元,增长92.56%;实现利润52.86亿元,增长123.6%。全省纺织工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由“十五”末的63.13%降至2009年的56.03%。
河北纺织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2009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共出口29.65亿美元,纺织品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20%升至32%。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国退民进、产权出让以及其他形式的股份制改造,优化了资产配置,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棉纺织、毛纺织、印染、服装、化纤成为全省纺织工业的主要支撑。化纤行业重点发展粘胶纤维,目前粘胶纤维产量占全省化纤总产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不足60%增至2009年的87.57%。唐山三友兴达化纤公司在粘胶纤维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差别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以专利产品天竹纤维为主导,突出绿色、环保、抗菌、高附加值等优势,使天竹纤维成为纺织品市场的新宠。
三是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棉纺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基本上淘汰了落后纱锭,增加了清梳联、精梳机、气流纺、自动络筒机的数量,还新增了紧密纺等新型纺纱设备,提高了装备水平和成纱质量。织造行业逐步用无梭织机取代有梭织机,全自动裁床、电脑自动检测等先进设备不断增加。此外,大牵伸、重单量等棉纺先进工艺,酶制剂配浆、冷堆染色、面料特殊后整理、生产线在线测控等印染先进工艺技术以及服装CAD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产品结构和质量有较大改善。随着设备、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河北省纺织行业产品档次和深加工产品比重逐步提高。纺织产品由单一纤维向多组分纤维混纺和差别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毛、麻、彩棉、蚕丝、天丝、莫代尔、竹纤维等差别化纤维比重增加;代表棉纺织产品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印染行业向功能化、休闲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毛纺行业由以生产毛纱和传统手编绒线为主逐步向机织绒线、成衣制品、毛毯、地毯等产品转变,高档羊绒产品比重提高。家纺和服装行业注重设计理念的提升,高档次、差别化、功能化品种增加。
五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纺织行业“中国名牌产品”数量由“十五”末的4个增至2009年的12个,“中国驰名商标”由4个增至9个。截至2009年底,在有效期内的“河北省名牌产品”共有57项、“河北省优质产品”22项、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5家。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河北纺织企业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强化管理、自主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开辟新型纤维资源,发展竹、麻等非棉可再生天然纤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一系列措施,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在此期间,企业在逐步优化硬件的同时,普遍向内挖掘潜力,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减员增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009年全省纺织行业从业人数28.2万人,较“十五”末下降了13.2%,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则由“十五”末的16.26万元提高至2009年的34.3万元,人均年收入也由7595元增至14535元。
2007年,河北省启动了针对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的“双三十”工程,在项目审批、征用土地、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高阳县、蠡县、宁晋县等河北纺织产业集群和保定天鹅化纤公司均为“双三十”单位。此项工程实施3年来,企业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4月,河北省政府确定以推进对标行动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一批优势企业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升级。
产业集群在河北纺织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以“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纺织产业集群规模增长较快,产业水平逐步提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集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