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棉花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国外棉商已视中国市场为必争之地,目前正在加紧争夺国内市场。一些专家担心,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我国棉花产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
专家分析,国外棉商视中国市场为必争之地有双重原因。一方面,纺织业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市场,国内棉花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说,我国棉花产量从五年前的532万吨增加到去年的570万吨,年均增长仅2%,而同期产需缺口却从40万吨迅速增长到370万吨,年均增长14%。另一方面,国际几大产棉国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其产量,急需输出过剩的棉花资源。美国的棉花年产量接近500万吨,而其国内需求只有100万吨。印度也逐渐从棉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去年对华棉花出口达到50万吨。
大量进口棉花早在四年前已经开始对中国棉花供求格局和棉花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过去四年里,国内棉价大的起伏就发生过三次,造成棉花经营企业普遍亏损,国内棉花播种面积也发生较大波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吕永民说:“这些都与进口棉花数量过大有直接关系,特别是2004年,进口时间和数量都过于集中,国内棉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棉农和棉商苦不堪言,直接导致次年植棉面积大减。”
农业部的测算表明,种植棉花已成为全国近亿棉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各棉花主产区农户家庭经营中,棉花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接近1/3。而在西部地区,棉花是农民增收和减轻贫困的关键,农民半数以上的收入来自棉花,比起种其他作物,农民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回报,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仅在新疆每年就有近百万采摘棉花的农民工“摘走”10多亿元。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分析说,外国棉花大量涌入,改变了国内棉花的供给形势,也影响到我国棉花价格。2002年以后,国际棉花价格总体低于国内价格,随时对国内棉花价格产生打压,这种价格打压随时会传导到棉花收购市场价格,影响农户收益。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在过去近六年中从国际市场进口的棉花,夺走了我国农民25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种植棉花的农民失去了250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