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日前,赶集网上的两条生活服务类信息引起了笔者注意:一条是广州一位市民急寻旧衣收购点联系方式,另外一条则是浙江嘉兴一家企业急缺废旧纤维原料。乍看起来,有供有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并非难事,实际上,此事非但不易,还有诸多“卡壳”之处。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并非新话题。无论从减少资源浪费还是产业循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好事。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从收集、制造、销售到再次回收、重新利用的产业链也已初步形成。但这件大好事却进展缓慢,企业和行业协会都表示,“理顺关系不简单”。那么,废旧纺织品再生,究竟“卡”在哪里?
首先,卡在供需对接不畅。正如发帖寻找收购点的市民所言,处理旧衣服最头疼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收购方,收购点时有时无,收购后的用途也无法知晓;另一端,需求企业也苦于回收渠道的分散与不稳定,生产所需总不能依靠零敲碎打的收购来维系。一边是大量旧原料找不到去处,一边是生产需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供需对接不畅应还是得从回收体系建立上找病根。目前,一些地区依靠政府渠道回收旧衣物,另一些地区则依靠企业自建渠道进行回收,笔者认为,两种渠道可以互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确保稳定。
其次,卡在加工方式粗放。纺织品再利用需要根据原材料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分拆、加工、利用。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要做到专业化、高效化,则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尽管纺织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步,但也面临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的难题,有企业坦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亟须共性技术攻关,而破解关键技术,缺人才也缺平台。
再次,卡在缺乏规范。有企业表示,行业“十二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业再生资源利用早已有明确目标,但是至今仍无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具体落实的行动规范。市场缺乏规范,企业缺乏生产和产品标准,再生纺织品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会不会成为“三无”产品?从行业调查信息来看,不少加工点都存在规模小、缺技术、生产环境不达标、产品质量无保证、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管理与规范不及时,这一新生产业甚至有变成“地下”产业的危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消费者对再生纺织产品的安全、质量不再心存疑虑,就应及时填补产业规范空白,制订覆盖原料供应、制造、销售到市场应用全产业链的管理规范,促进这一新兴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