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缝制机械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大服装”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环,它的科技创新将直接关系服装企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趋势的实现程度。同时,作为相辅相成的行业链条,缝制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也必须紧扣服装企业的生产诉求。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对于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市场行情从上半年的供不应求急转到下半年的萧条清冷,行业的发展趋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面对近期经济运行的低迷定局 “在创新中生存”,毫无疑问成了大家的共识。
设备创新离不开对服装企业需求的把控,更离不开对服装市场的分析调研。
据海关统计,2011年1-9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52.35亿美元和222.24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3.26%和1.22%,但是“价涨量缓”。
从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看,资源越来越向优势企业聚合,服装发展态势逐渐呈现两极分化。面对生产成本的增加及国际市场的不景气,中小服企“步履维艰”,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武装企业完成转型;而对发展态势相对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需要的则是用优势产品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而这同样也离不开科技。
针对这种情况,缝制行业在“创新”二字上精耕细作,力求提供更多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人性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来装备服装生产企业。
缝前自动化设备:从“幕后”到“台前”
提到缝前工序,一定离不开铺布、裁剪。两者是服装制造的第一步,直接关系服装的出品质量,在服装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
作为服装企业的近年来的重点关注区域,缝前设备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让缝制企业加大对设备的技术投入创新。
“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在面料剪裁时垫纸,节约成本,剪裁方式从窗口式剪裁逐渐发展为连续式剪裁,缩短裁剪时间。”
为了帮助服装企业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缝制企业不断升级裁床技术,致力从生产初始帮助服企把控成本,提升效率。
格柏公司推出的GTXL单量单裁及对条对格系统、日本川上的局部吸风式单量单裁系统,两者可同时进行单层及多层裁剪。这些新品的研发都是根据西装生产中所面临的多样化裁剪需求所作出的技术更新,既节约了企业设备购买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能。
如果说裁床开启了服装生产节能高效的重要一步,那服装CAD则将这种高效高质推升上另一个层次。
服装CAD系统主要包括款式设计、纸样设计、样片推码及样片排料系统,其自身存储的大量款式和花样可帮助设计师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科学精准度。与此同时,CAD系统的排料功能同裁床相结合,使设计师能够在裁剪前更合理地布局裁片,实现企业的节能高效。
郑州领秀就十分重视CAD系统在服装款式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据公司相关人员介绍,领秀每年开发样裤3000余种,一方面倚重于国内一线品牌及服装院校的设计师操刀,另一方面,则依靠服装CAD辅助设计系统和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科学化立体剪裁技术。
缝纫自动化设备:连“横”合“纵” 谋创新
“现在的工人,普通平车早就不用了,旧的电脑平车也不想用。”
一位小型服装厂的负责人的“抱怨”也影射出近年来高速电脑平缝机的“大势所趋”,新型的、高速的、自动化的、多样化的电控机器正快速走向市场,从CISMA2011展会上便可见一斑。
在CISMA2011上,除平常所见的缝纫机外,铺布、裁床、熨烫、吊挂等整个缝制链条,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此外,几乎所有机种都配备了数控系统。而服装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程度推进也日渐深入。
以福建石狮的斯舒郎公司为例,其生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谭进明介绍:公司今年引进了针织衫用的上袖机,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相当于传统生产模式下3个人操作3台平缝机。
再比如魔术贴,斯舒郎现在采用带电控的自动化机器来剪魔术贴,魔术贴的长度、角度和数量等可以在剪切之前预先设定好。谭进明说,采用机器剪切魔术贴,生产效率至少提高了50%,还能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除了设备自动化提升之外,“缝制单元”也成为今年设备发展的热门课题。所谓缝制单元,是指“至少由一台缝纫机、缝纫机台板与机架和缝纫机驱动器组成的设备”。众多设备企业也顺势在缝制单元上大做文章。
重机公司在CISMA2011上展出的AC-172N-1790SAIK型高速电子锁眼自动送布机,在1790型高速电子锁眼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夹(吸)料、送料、收料装置;在原控制系统中扩展了多种功能,使送料装置在锁孔缝纫时能与锁眼机的送料机构保持同步,锁眼完结后又能独立将衣片输送到下一个钮孔的起始位置。钮孔个数、起始位置、边缘间隔、钮孔间隔等参数通过显示屏上的操作界面都可以方便地设定。
标准公司的TC764型可编程自动口袋缝合机,是在单针平缝机的基础上,采用大容量的旋梭及自动剪线装置,加上激光定位、自动折叠、自动上料、自动叠料装置形成的牛仔裤及衬衫口袋专用缝合设备,可根据不同口袋的形状进行程序设置,能保证每8小时1100条裤子的加工能力。
这都是典型的由“缝纫机”升级为“缝制单元”的二次开发过程。
缝制单元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缝制质量,降低了对生产工人技术水准及熟练程度的依赖,实现了服装批量加工的一致性。九丸(青岛)时装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孙思波说:“以前的缝纫工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手脚麻利,现在没法比。”他认为,省工、高效的自动化设备能有效减轻对工人的依赖。挑战狼公司的肖金生也表示:“缩短工序、一机多用的缝制设备将会越来越多服装生产企业的追捧。”如此看来,缝制机械的发展与服装行业的生产需求契合地越来越紧密。
缝后自动化设备:助力呈现完美品质
一件服装的缝纫过程完成了,在进入市场之前,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工序:整理、熨烫、成型。
一件衬衫的档次,除了面料上的区分,“领衣领尖定型后是否尖”、“领尖两遍交叉点是否跟刀切一样”是判断衬衫是否高档的两个重要指标。要达到这两个指标,就需要熨烫和整理设备的支撑,缝后设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到了。
以前,要做一件高档衬衫,服装厂需要配备圆领机、领尖定型机、切领嘴机和翻领机、压领整烫机、上下切领机及电热点领机等多种设备。而如今,一台空压切、翻、烫领机就能实现原来分别由不同机器进行的切领、翻领、烫领三个工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使领片更加平整、美观、富有立体感。
熨烫整理设备对于呈现服装的最终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服装生产厂商的重视。
“今年买机器靠‘抢’,我现在很多电话都不敢接,都是催交货的。”位于整烫设备生产集中地上海枫泾的上海信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永强说。
该公司生产的XT-电磁能蒸汽发生器烫台,全程实现了电子自动控制,节能,高效,水电分离,并且节省空间。由于工序复杂,以前,一台配套齐全的整烫定型生产线不仅投资大而且占地面积大。于是,一些集多个工序于一身的设备、系统应运而生。
以威捷为例,其一款衬衫压烫系统,由衬衫衣身压烫机、自动卸取装置和传送系统组成,衬衫模具自动调节适合侧缝、重叠压烫操作方式,生产效率高达每8小时1900件,采用自动卸取装置和传送延长系统,更可高达每8小时2400件。
整理、熨烫、成型的服装可经由自动吊挂系统进入仓储环节。吊挂系统作为服装生产系统中最先进的传输方式,也日渐绽放光芒。
CISMA2011上,衣拿(INA)、威士(WEISHI)、欧泰科(EURATEX)、圣瑞思(SUNRISE)等企业高调展出。就生产效率而言,使用吊挂系统的企业比使用传统生产线的企业生产效率可提高20%-30%。同样空间的厂房,使用吊挂系统后工人的容纳数可提高,节约建造厂房等开支,并且增加了企业接单的成功率。因吊挂系统在国外企业很普及,采用这个系统更容易接到外贸订单。
生产线传输方式解决方案,1+1>2
正是因为缝制机械制造商精耕细作服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得服装生产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加了高难度生产的可能性。但是,仍有企业孜孜不倦,追求“1+1>2”的效果。
如何在现有技术水平上让服装企业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低成本、快交货和优质服务的快速反应生产机制?为解决这个问题,服装生产线传输方式解决方案逐渐走入了服装生产企业的视野。
生产系统的合理组织,是为了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最短、加工时间最省、耗费最小,以最佳的生产方式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而形成的一种谐调平衡的作业系统。现在一些大企业所提供的“缝制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也是基于这种原理,根据服装企业的规模、产品、订单类型来量身定做整体装备方案。目前典型的生产线传输方式,包括单机组合式手动传输流水线升级版,间歇式节拍流水系统及吊挂系统。
宁波华艺服饰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份正式引进了由TP科技研发和生产的节拍自动流水线。现工厂共有缝纫机流水线十条,均配备了该设备。根据订单的简单或复杂程度,每条流水线上配备的机器和人员都各有不同,多则三十多人,少则十几人。流水线上线几个月来,生产发生了明显变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之前工厂一天的产量是500件左右,现在,同样款式的衣服的产量是800件。
厂长陈和琴在谈到引入这条流水线的前因后果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她表示,引进流水线后,不仅缺工和效率问题解决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
“引进流水线只是第一步,现在通过自动流水线的导入,我们在订单交期以及品质上都有了很大保障,体会到了生产管理改善带来的成效。这些流水线的辅助系统都是通过电脑连线,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产品的质量控制过程。将来,我们还可以在历史数据大基础上引入风险评估或失效模式的分析管理,将工厂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企业未来的设备更新规划,陈和琴表示道。
基于服装企业对于生产流水线的重视,设备企业也加大研发力度,相继推出科技新品。
CISMA2011上,日本知名品牌兄弟和飞马联合展出了站立式流水线。三名工人、八台设备、九道工序、四百秒就可以制成一件POLO衫,而坐立式流水线的效率只有前者的50%-60%。当然,这种流水线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是,对于解决缺工和生产效率问题,无疑是技术突破的一大步。
回首2011年,缝制机械行业的市场情况阴晴不定,起起落落。但是,企业要想处变不惊,就一定要从服装企业的需求出发,在技术革新和质量提升上精耕细作做文章。
缝制机械行业的机械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除了机构设置的一体化,使机器更加轻巧、便捷,短期内概念性的、革命性的创新大概很难产生。企业家们着眼于机械技术与电、磁、光等的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服装生产的各个细小环节,动脑筋,做测试,切切实实地从一粒纽扣,一个裤襻,一条袖子,一片前身,到一条裤子,一件上衣,一套服装,及至整个流水线的生产节拍,去一点点提升服装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服装厂小品种、多批量、个性化、时尚化、快速反应的生产需求,真正能提供给支撑服装企业走过缺工和成本要素上涨困境的设备。
在大服装产业链上,设备绝对是服装科技最强大的驱动力,而要使服装各个环节都感知这种科技的力量,就少不了信息化的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