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成本时代,走代工老路还是走自主品牌之路,成为这些企业无法回避的选择。
代工之路举步维艰
3月12日下午,在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雪达集团”)的缝纫车间,嵇鹏和四周的女工一样,正埋头于手里的针线活。这个20岁的东北小伙,刚刚随老乡来到工厂不久,练习了四五天就上台缝制内衣了。
面对日益严重的招工难,近两年,在青岛纺织服装企业缝纫车间里,男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企业缝纫车间的男工甚至达到了30%。
为应对招工难,去年9月,雪达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招工办公室,建立了20多人的专门招工队伍,即便如此,今年春节过后,面对1000多人的用工需求,招工办公室主任郑立元连称“压力很大”,用工缺口仍然不小。由于用人以本地员工为主,相对稳定,春节过后,更让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即发集团”)烦心的是棉花价格的新一轮上涨。
“春节过后,也就两个月,棉花已经从每吨两万八涨到三万二了。”即发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从去年初开始,棉花价格一路上涨,到11月达到了创纪录的33000元/吨左右,之后,由于受国家抛售储备棉以及市场“恐高”情绪等影响,棉价逐步回落至26000元/吨左右,然而今年春节刚过,棉花价格再次上涨,并有可能再创新高。
另外,与内销企业相比,纺织服装代工企业还面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纺织服装企业的代工之路越走越难。”3月11日,青岛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郑明梅介绍,青岛现有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以代工、外销为经营模式,随着高成本时代到来,这些企业原先的代工之路,已经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整个行业或将迎来一轮大的竞争洗牌。
“我们也很想走自主品牌之路”
接受采访的青岛纺织服装企业高管,普遍表示走品牌比做代工的利润要高,且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在成本倒逼之下,将会更加关注内销、品牌之路。
在青岛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即发集团颇具代表性。这家有着2万多员工、销售额突破70亿元的老牌企业,一直坚持代工、外销为主的盈利模式。外贸企业出身的绮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收购了德国PAMPOLINA品牌,改变了以往没有品牌、贴牌加工的盈利模式,并将此视为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突破口,借机推进国外设计与中国市场的结合。
“自主品牌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我们也很想走品牌之路。”一家民营服装企业老板表示,因为品牌利润高,且国内市场需求大,他曾尝试自创品牌,但由于缺乏经验,眼见着投入大量资金,品牌之路却根本不见起色。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重新做回加工。
上述民营服装企业老板分析,做代工,都是订单生产,只要做好产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就行,但走自主品牌,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涉及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其他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往往都是一般企业所不具备和不能承受的。
大多数企业选择蛰伏
高成本时代,纺织服装企业如何破解代工之困?在郑明梅看来,对企业来说,短期来看,一来,可以选择把规模做大,通过数量来抵御日益趋薄的利润率;二来,从OEM(代工)转向ODM(设计+代工);三来,下定决心,创立品牌,提高附加值。
郑明梅表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走自主品牌,走或不走,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家企业如果决定了要走自主品牌,一定要做好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准备,不具备条件,就走自主品牌,风险极大。另外,要由代工转品牌,还有一个时机问题。太早,企业没准备好,容易带来巨大风险;太晚,又容易机会尽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当然,并不是没有企业坚持自主品牌,以青岛红妮集团服饰有限公司(下称“红妮集团”)为代表的几家企业,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率先迈出了探索脚步。“有那么几家,但规模都还不大。”红妮集团总经理刘勇全介绍,对于走自主品牌的企业来说,过程不易,要有忍耐,舍得投入。“与南方企业相比,青岛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意识还有不足。”青岛大统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陈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