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旅游产业大热文化不能忽视
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为了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纷纷想出各种特色活动来吸引游客:扩大民族节日的知名度、提升表演节目的惊险度、宣传当地的特产等等。但是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不仅要在表面上下功夫,其之前被忽视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更能推广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而少数民族服饰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些五色斑斓的鲜艳霓裳,在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眼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其重要性正在不断放大。
中国的56个民族在外国游客眼中都各有不同,尤其一些人口稀少的民族,在外人看来更充满了很多神秘的色彩,这也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对少数民族特殊文化的关注。据统计,在全球经济动荡的2008年,云南旅游外汇收入为100755万美元,广西旅游外汇收入为60166万美元,新疆旅游外汇收入为13578万美元,贵州旅游外汇收入为11697万美元。而其他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其旅游产业外汇的收入也实属不菲,不难看出,拥有大量少数民族的西南部省区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希望使之成为自己的经济支柱。
少数民族服装深受游客喜爱
北京青年旅行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以云南大理古城为例,当地的大部分女性工作人员都穿着白族服饰上班,吸引了众多游客穿民族服装照相,而如果你要穿着一套白族服装用自己的相机照相,也要每张30元;在广西桂林的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和十多位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女性工作人员合影,按人头收费10元/人,这样的合影里少数民族女性不会低于5人。也就是说,拍一张“民族大团结”的合影至少要50元,而对于外国游客,人数会更多,费用则更高。但是这样的拍照服务却深受外国游客的欢迎,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少女们甜美的笑容,原因二就是这样美丽的服装在他们看来,是“上帝的神赐”。这样的服务为众多少数民族旅游景点带来了高昂的收入,而工作人员身着少数民族服饰也逐渐被各旅游景点所统一,成为了其重要的特色。
本报记者在网上输入“少数民族服装”字样后,大量的少数民族服装网店出现在眼前,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并且在近30天的成交记录里都有着不俗的成绩。这虽然是“小众”的份额,针对的是单独个体的普通消费者,但却体现出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正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喜爱。
民族服装制服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企业对形象意识的重视日益提升,中国制服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从“大服装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服装分系统的趋势。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制服的需求有数千亿元,越来越大的制服市场需求,让很多企业看到了生产制服的光明前景。
近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规定:提倡自治县公民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穿戴民族服饰,服务行业和没有制式服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穿戴畲族服饰。已从8月1日起施行的这一条例,不仅为民族服装作制服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旅游景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那么少数民族服装是否能够广泛的走向制服市场,其前方的道路会有哪些阻碍?广西服装设计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高级服装设计师孙卓珍认为,从制作工艺来说,以前少数民族传统服装全部使用手工制作,而且经常使用特色的蜡染、扎染等技术,染料也是用各种天然色素自制的。但是这样自制的染料很容易褪色,并且没有任何色牢度;而传统的土布有缺乏舒适感、特别厚重、不利于透气排汗、难于保养等不足。
所以,少数民族自己制作的传统服装对于市场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现代服装企业生产出的民族服装则在面料和技术方面优于手工制作的服装。企业所选择面料趋于优质、轻便和舒适,这样的服装不仅穿着方便,而且成本较低。很多服装生产企业之前对民族服装生产有着很大的芥蒂,是因为这样的服装制作要求高、工艺复杂,在市面上出售的价格相应偏高,一般消费者承受不起。而现在随着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各地政府都在积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流失,民族服装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只是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排头兵,各地方民族文化保护条例会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服装制服将会成为一个既保持传统又创新突破的文化精髓。文化不能成记忆,让“小众”成为“大众”,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