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当前,市场优势资源正向有核心竞争力、有渠道、有品牌的企业汇聚,有限的外销订单也正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一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突出。”近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领导这样指出。
值得警醒的是:石狮服装企业目前在“个头”、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尚未达到“优势企业”水平,而在“十二五”石狮的纺织服装业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因而未来几年,作为全市主要支柱产业的石狮服装业能否“做优”,成为了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面对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记者近日先后采访了石狮几位骨干服装企业老板和市纺织服装同业公会领导。他们认为,面对诸多事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石狮服装企业必须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咄咄逼人 国内外同行“长”势迅猛
近日,几则消息再度引起了石狮不少服装企业的关注:前10个月越南出口比增30%以上;菲律宾10月份服装出口增长27%。值得倍加关注的是,菲律宾服装出口除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之外,还有不少出口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就是说,韩国近日20余家企业到武汉等中原地区与商场和代理商见面,销售“利刃”直逼中国市场。
也就在今年,四川的德阳服装业,前10个月国内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35%;而在江西利州区,前期供地2600亩建设的纺织服装科技园已近尾声,规划5年内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这一组信息,向石狮服装业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东盟等国的服装发展势头很强,不仅在国外市场以更大的资源优势与中国出口“抢饭吃”,而且正在对中国市场形成威胁。而国内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江浙、广东一带的服装基地优势更强,对石狮等闽南服装业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几家骨干服装企业老板认为,石狮服装企业目前唯一能与别的服装集群相比的是产业链优势,但是随着沿海纺织服装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以及“全国高速路网”和“大物流”的日趋形成,这一优势也将不成其为优势。显然,在未来几年,石狮服装企业若再依靠产业链优势与他人“拼价格”或“以量取胜”,都将很难生存。因为,无论是用工还是用地,中西部地区和东盟各国都比我们更有优势。几位副会长认为,石狮服装业若要“守业”并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形成新优势,培养一批能与他人抗衡的“优势企业。”
政企合力 力促形成“优势企业”
石狮“企业老是长不大”、“品牌老是做不响”等等问题已是众人皆知,其原因值得研究和深思,关键是怎样破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浙、广东等省的一批服装企业冲到了前面,隔壁的晋江也成长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值得注意的是,晋江的服装品牌不仅仅是块“牌子”,而是在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实实在在的“优势”。回过头来看石狮,近年来不管工商认证还是司法认证的“中国驰名商标”的牌子不少,还有几块“中国名牌”,但是拿到这些“金字招牌”的企业,无论企业实力还是品牌影响力大都不能与晋江的“优势企业”相比。
市纺织服装同业公会有关负责人认为,石狮服装企业应扭转发展思路,不再“为虚名而创牌”和“走捷径创牌”,而应更多地注重综合实力和品牌真正的市场影响力的提升。政府在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牌的同时,更应注重推动企业综合水平的提升,出台相应措施“培植优势企业”。晋江近年来推出了几个规模较大的“优势企业”和影响力强的品牌,他们的成长过程值得石狮政企借鉴。
谈到“十二五”的发展,几家服企负责人认为,石狮服装业目前可谓发展到了“一个层面的临界点”,迫切需要转向新的“更高层面”,需要有力地推动。昆山纺织服装业的快速提升,并能成为与其他几个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没有听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在对企业进行了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搭建有效平台并施以有力措施扶持,直接在企业升级换代、品牌创新、产品研发、信息获取、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有用的服务。同时对于劣势企业进行调控,促使一些发展必具的资源要素向“培植对象”倾斜,推动一批“优势企业”的形成。
他们希望石狮有关部门能借鉴昆山的经验,施以有形之手推动石狮服装业尽快“做优”。
挑选“好苗”重点培植
都知道石狮的服装品牌影响力比晋江差了不少,但是如何把品牌打响?几家骨干企业老板认为, 20多年来,石狮企业创造过不少品牌,但大都没有打响,有的虽然也曾红极一时,但不久就被外地一些“更响”的品牌盖住了。现在无论是“打响品牌”还是“创新品牌”,其难度将会更大,需要更大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盖奇的王衍筑认为,石狮服装企业必须加大投入,一方面积极与时尚创意产业结合,靠文化创意提升品牌、重塑品牌,另一方面及时采用新型科研成果和技术,靠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石狮纺织服装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若没有相当的资金作后盾必然会因底气不足而半途而废。因而培植名牌仅靠企业的力量不够,虽然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导,但是仍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些企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搭建操作型的“名牌培植平台”,切实加大对服装品牌的培植力度,把培植龙头企业与培育名牌一起抓,从骨干企业中梳理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品牌,形成“品牌梯队”分别给予有效培植。缺人才就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缺资金就协调银行给予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