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受成本、劳动力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影响,纺织服装加工业日益加快了从东、南部向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梯度转移的速度,环渤海地区成为新的关注点。在这种市场机遇下,大型面辅料专业市场,作为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交流与衔接平台,能否在环渤海觅得发展空间?
行话说,产业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每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强省,都有一个全国知名的纺织市场商圈:浙江柯桥、广州中大、江苏盛泽、福建石狮、沈阳五爱、青岛即墨······但在京津地区,却一直缺乏一个大型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不仅增加了服装企业的采购成本,也使得面料企业不得不通过经销商分销产品。
不久前,在天津宝坻京津新城召开的“《环渤海地区轻纺产品需求调研报告》发布暨环渤海地区纺织产品市场拓展营销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指出,环渤海地区的纺织产业应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交流与衔接,环渤海地区的市场供需还存在着矛盾,产业链配套需进一步完整。
环渤海轻纺产品供需矛盾明显
从《调研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面辅料市场分布已呈现不均衡状态,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集群规模,但与之相比,环渤海地区面辅料专业市场则大多单体经营规模偏小,同时市场影响力弱,辐射力不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轻纺市场辐射全国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订单相比,在环渤海地区,面辅料专业市场产品销售以本省(市)为主,外销省份也主要在内蒙古、山西和河南,只有山东省的棉纺专业市场由于棉纺产品的优势在南方地区有一定的市场。
同珠三角与长三角比较,环渤海地区产业链上游纺织企业为面辅料专业市场提供的产品,主要为棉纺织产品和部分化纤、丝织品,其供应种类较为单一,价格也相对单一。中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的调研发现,环渤海地区纺织企业提供的产品以大众化产品为主,价格以中下为主,面料供给上不能满足服装企业对面料的种类、花色、价格等要求。
同时,通过这一调研所提供的数据,也不难看出,一方面环渤海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区域服装企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面辅料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服装企业面辅料采购需求不断增加,也直接促进了本地面辅料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第一影响力的服装企业大多在其他地区采购,削弱了本地市场的购买力。这充分说明,目前环渤海地区面辅料专业市场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地区 经营面积(万平方米) 店铺数量(个) 年成交额(亿元)
环渤海 74.8 9162 240.9
长三角 976.1 56295 1605
珠三角 137.5 11329 304
注:该数据来源于《环渤海地区轻纺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重建期”软件重于硬件
在这次论坛上,有专家提到,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梯度转移速度日益加快,环渤海地区纺织产业将进入“重建期”。但在这个过程中,本地区的面辅料专业市场“心理”重建难度要高于硬件提升。
不论是市场定位、经营策略乃至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上,环渤海地区的面辅料市场都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同时,改变该区域服装企业的采购习惯与主观意识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在环渤海地区,棉纺产品与毛纺产品的优势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但从目前环渤海地区的专业市场发展来看,大多市场定位综合化,很多新老市场的经营目标不够清晰。
同时,环渤海地区面辅料市场有的是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客户需求稳定,也让很多经营者形成了固有模式,但随着纺织工艺的不断改进,传统的产品供给空间逐渐下滑,部分市场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导致经营规模萎缩。而新建市场,也存在这没有充分调研就开工建设招商的现状,以致市场方向偏离实际,培养市场的时间相对拉长。
面辅料专业市场作为纺织产业一个流通环节,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环渤海地区的市场里,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策略风行,使得市场竞争力逐步衰退。
与创新能力相比,管理“空洞”对于环渤海地区的面辅料市场的发展来说,更是急于填补的“软件”。专业市场的推广是塑造市场品牌、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户的有利手段,但环渤海地区面辅料市场由于规模小,在市场品牌的宣传上力度较小,宣传途径单一,市场的影响力也是难以形成。
此外,在市场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些滞后,很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仅限于网站,甚至有些市场网站更新时间都以年来计算。电子商务交易功能与行业信息资讯的收集、整理也往往滞后,更不要说时时发布自身信息。在市场服务附加值方面,也一直没有形成较大的突破与提升,整体效率不高,物流配送体系方面也难以与市场规模发展匹配,小而杂现象严重。
从目前市场分布情况来看,相对于其他区域的集群规模,环渤海地区可发展空间还很大,关键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差异化定位,整合资源,实现特色服务营销模式,在引进来的同时,能够走出去,形成良好的循环效应。
求发展“迎合”是关键
在这次环渤海地区纺织产品市场拓展营销论坛上,无论是行业专家还是企业负责人,都认为北方地区需要一个纺织品流通中心,来满足环渤海地区服装产业的采购需要,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北方的服装产业集群和南方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市场建设也应该区别于南方的柯桥轻纺城、广州中大等,必须针对北方产业特性来定。例如,在环渤海地区的服装企业构成中,中小企业所占比较相对较高;产品上,针织产品和西服及西服套装产量较大,产品细分程度较低;生产方式上,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等占的比重都比南方要高。
作为会议的发言人之一,京津国际商贸港·轻纺城的负责人周会良,曾经负责过柯桥中国轻纺城的运营管理,所以对南北市场的差异体会得更深。他认为,在北方建设轻纺市场必须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尽量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之能成为北方真正的轻纺中心;二是南北需求不一,产品种类必须符合北方服装企业的采购需要;三是针对北方来料加工比例大的特点,不但要引进服装企业的采购,更要主动去吸引服装品牌商、贸易商等来料加工委托方的采购。
在当前产业转移态势日益加快、内需消费持续上升的局面下,拥有良好的产业、流通以及对外贸易基础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拉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以中、小纺织企业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也确实需要一个富有竞争力的轻纺市场为窗口,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纺织行业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服装产业园数量 20个
总产地面积 15000万平米
以入驻企业和预计吸引企业 1000家
产值 500亿元
2008年环渤海地区服装产量
主要类别 环渤海(万件) 全国占比(%)
总产量 371992 ——
针织服装 237332 21
西服及西服套装 ——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