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指出,“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棉花产业经济遭遇严重冲击,棉价下跌,销售不畅,棉纺增速减慢甚至负增长,出口减少,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力保棉花生产不滑波,防止棉农收益徘徊,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发展棉花生产的新举措,对棉花产业产生诸多利好,号召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有效供给。
一、一号文件对棉花有诸多利好
今年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发展棉花生产的新举措:一是加大良种棉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二是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启动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三是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四是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五是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六是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七是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八是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许多项目将直接到县,少了一个婆婆。九是国务院《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长丝收购力度 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将为出口企业增利90亿元,也对稳定棉花生产也有利。
一号文件中关于“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也与棉花生产紧密相关。
二、有关建设内容看法和建议各地正在翘首实施细则的出台,本文结合学习,对良种棉补贴和基地建设等实施细则谈一些看法、观点和建议,谨供参考。
1、加快收储农户滞留棉,放下包袱,促进搞好棉花备耕备播监测结果,内地农民滞留籽棉约40%,许多大户为了春节花钱也只卖少许,2月初长江中游价格仍在低位下行,籽棉售价跌至3.8~4.1元/千克 山东、河北止跌回升,售价4.2~4.4元/千克。棉种批发虽随农时开始松动,但批发量少,而分销和零售市场几乎没有启动,棉花生产观望情绪浓厚。据监测,1月意向植棉面积减幅高达20.9%,还有5%的面积举棋不定,植棉面积有可能下滑到7000万亩上下,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收储,确保去年12月收储150万吨5.2元/千克的指导价得到落实,让棉农少亏一点。早收储,早放下包袱,早减轻担忧,促进备耕备种备播。
二是出台2009年新棉最低指导价,建议籽棉收购最低指导价为5.2元/千克,让农民有决策支撑依据,力促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
2、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补贴实施方法需改进
棉花良种补贴全面覆盖,意味着补贴实行普惠制,补贴的省市区增加,补贴的县区团增加,补贴的面积增加,一户植棉面积将全补,一句话棉花种多少补多少面积,将对棉花生产提供全面支持。如何发挥良种补贴提高棉农生产的积极性,从过去两年实施来看,实施方法值得探讨和改进。一是良种棉补贴最好不予品种挂钩,原因是品种一旦通过国家和地方审定就具合法性,只要该品种适合本生态区,其经销和种植均具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品种多乱杂的源头是品种审定过于宽松所致,但是品种审定仍有一套方法和程序,地方二次选定还没有方法和程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排他性,且与审定在工作程序上重复,有否定之否定之嫌。二是参考粮食良种直补方法,良种棉的补贴资金直接发放植棉农户。一些地方发放种子给农民,既干预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意见很大,反映不好,而且一旦“直发”种子出现问题,政府即成为被告,很是被动。三是最好不确认良种棉的经营公司,各地确认棉花良种经营公司,同样干预种子市场和经营,应该放开市场。政府职能应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如经营公司是否合法,经营品种是否审定,是否符合本地生态区,是否“张冠李戴”,“短斤少两”等,符合国颁和部颁种子标准,品种宣传是否“夸大其词”和存在误导等。
3、启动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内容需与时俱进
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始于1986年,是国家对棉花生产投入时间最长,受惠面最广的一个项目,笔者有幸全程参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优质棉县(区)近300个(次),还有重建和续建,以及建设新疆特大优质棉基地,期间还支持过国家和地方棉花科研机构培训和服务建设,每批建设周期2年,每县投入资金150~200万元,主要建设良种棉繁殖、加工和检验的基础条件,在棉花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效果。解决农民种田“兼业化”、“副业化”、农业“非农化”,种田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妇女化”问题,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种植是一条重要途径。根据当前植棉雇工增多,植棉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进程加快的新情况,以及农业(棉花)科技支撑形成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新一轮棉花基地建设,建议退出竞争性产品——棉花种子繁殖、加工和检验的条件建设,转向棉花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条件建设,推进公益性技术及其产品的社会化服务,解决规模化和千家万户种田急需的公益性技术、产品、培训和服务,逐步实行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分农艺措施帮农民管理大田,逐步实行帮农民种田。如在一县建综合种苗基地2~3个,每个服务面积4000~5000亩,即可解决几百户棉农、万亩棉田“品种那个好,选什么品种 如何育苗,如何移栽 密度多少,如何解决越种越稀”等一系列棉花生产的现实问题,通过基地带动一地棉花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发展现代棉花生产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应用。
4、启动“双高生态棉”创建活动,提供科技支撑和全程服务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已出台2009年“双高生态棉”创建活动指南,依托23个棉花综合试验站在全国优势产区创建一批棉花高产超高和棉麦双高产新典型,形成集成技术,具有指导功能。
同时,大力开展棉花科技培训,棉花产业体系于1月15-16日举行全国技术培训班,与会学员来自主产棉县的农业部门、植棉大户和企业代表300余人,20多位专家围绕棉花栽培新问题,集中讲授棉花新品种、植棉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反映强烈,深受欢迎。当前23个综合试验站正在各地培训,“点题”培训到植棉大户和农家大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毛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