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7月份,国内棉花市场仍如“一潭死水”,铺天盖的仍是利空消息,郑棉和电子盘上的空头杀的性起,大有“逼死多头,放马归山”的味道,纽期趁机“放火打劫”,大幅下跌向国内市场施压。国内的棉花企业和外商表现出不同的忧虑,前有棉纺厂和“货币从紧“政策拦路,后有棉花成本、农发行贷款追兵,而留给棉企的操作空间实在不大。随新疆仍有近100万吨棉花未运出(截止5月底,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共投放棉花收购贷款283.8亿元,眼下只收回了59%),30多万吨外棉陈兵港口保税区,国内两个电子盘的仓单又高位盘踞,人们不禁要问,一、从哪来的这么多棉花;二、棉花消费到底萎缩了多少,而一些政府机关和调查机构所谓的“2007/08年度棉花需求持续上涨”的说法受到业内广泛质疑。棉花行情还有希望吗?囤棉的企业在问,棉纺织厂在问,国家有关部门也在问,个人的看法此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以时间换空间的余地已不大,但7月底前选择放弃多少有些可惜。个人认为,目前能够推高棉价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对未来三个月天气的炒作,特别是对国内产棉区天气变化的炒作;
2、国家对棉纺织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进口纺织机械免税等,据笔者了解,退税做调整执行的可能性很大,但短期推动作用比较有限,长期是个大利好;
3、在新疆及内地贷款给有订单、销售有保证、偿还能力强的棉纺厂,前提是采购新疆棉或地产棉,解决棉企贷款“双结零”问题,同时给棉纺厂资金支持;
4、收储成为解决新疆棉积压的重要手段。据笔者了解,在6月中旬农发行新疆分行给新疆棉企和内地近20家棉纺厂举办的“牵手”活动中,只有一部分用棉企业接了农发行的“橄榄枝”,如浙江华孚签了6000吨采购合同,棉企无法保证皮棉按期运出和顺价销售。
5、中国的粮食市场和价格迟早要同国际市场接轨,原油、铁矿石、大豆如此,橡胶、汽车业及农产品如此,短期的人为调控只能加剧后期市场的报复性反弹,随东北、西北等粮库亏仓的消息不断公布,不仅粮农、粮企绷紧神经,国家也高度关注;
6、籽棉种植、加工以及运输成本的上升,推高棉农和收购加工企业的预期,从调查来看,棉农对2008/09年度籽棉收购价的期望值一般在3.10—3.50元/斤,而加工企业则在2.90—3.30元/斤,江苏和山东的部分轧花厂预测收购高点会顶破3.50元/斤。
近日,笔者到江苏盐城、上海保税区及安徽南部棉区做了个简单的调查,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几个问题同朋友们交流一下,以期引起共鸣:
一、棉花良种补贴在一些地区流于形式,竞标成功的棉种公司从中受惠,棉农受信息和其它限制,对补贴关注度下降,补贴到底补给了谁?1、2007年3月份棉花良种补贴甫一出台(15元/亩),棉农从中的确得到的实惠,40多元的种子只售20多元(有的种子公司把前几年陈种掺进去,冒充当年良种),但部分棉区棉农随后发现棉苗发芽率低、苗弱,生长缓慢,良种不良甚至涨势要差于自留种,因此2008年尽管有良种补贴,尽管有扶持政策,棉农仍宁肯花40、50甚至80多元购入良种,补贴在一些地方变了味;2、种粮的补贴基本是直接下发到农民手中(一般地区是40元/亩),看得见摸得着,可充种补贴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有的棉农并不清楚,认为10多元、20元一斤的种子可信度不高(实则包含了15元/亩的良种补贴),不敢购买和种植,因此希望补贴以现款的方式下发,自行选择棉种;3、种粮存在化肥、农药等很多类别补贴,而棉花的直补则明显少的多,弱得多,在2008年农资特别是化肥上涨50%以上的情况下,棉农需要像种粮食、汽油柴油等更透明、更合理的扶持政策。
二、近两、三年棉花加工企业的出路在哪?受收购资金不足(10月底前鲜能得到农发行贷款支持)和棉纺厂货款回笼缓慢等等诸多因素制约,大部分厂家倾向于只做加工、赚取加工费的方式,利润虽然只有200—300元/吨,但相对经营要稳定很多,一些大型轧花厂希望能给外商或棉纺厂做代加工渡过难关。一些大中型加工企业表示,加工企业一个年度最好是经营两波行情,一波是10月初籽棉大量上市收购加工,采取快进快出的方式,只要棉纺厂下单,皮棉有利润就坚决出货,至春节前卖得“颗粒不剩”,然后囤资等待,至6、7月份棉商“慌不择路”,棉价要出拐点的情况下,低位买入,囤到8、9月份出手,操作的前提是要看清方向,而且在6、7月份要得到农发行的支持,而不是拖后腿。
三、从“保两头,顾中间”的政策上来看,棉花经营、流通企业的空间被压缩的太小,除了赌市场、赌缺口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操作方式(当然可以通过国内两个电子盘做套保或投机)。如果除新疆外从农发行棉花贷款的主体并不一定是棉花加工企业,而是棉花吊销企业,在没有利润空间的前提下,谁拿了农发行贷款谁亏损。以2007/08年主为例,新棉大量上市时,棉花流通企业的三级棉入库存价在13000元/吨左右,当时棉纺厂接受的价格也在12900—13100元/吨,棉纺厂大多选择直接从轧花厂拿货,到春节前,三级棉价涨至13700—13800元/吨,流通企业的囤棉成本也到了13400—13500元/吨,再加上运输费用也达到13700左右,没有机会出货,只能相存货观望,至6月底,内地三级花到厂价约13800—14000元/吨,但流通企业的成本也过了14000,已经没有办法顺价销售了,除了赌8月份上涨,还有其它出路吗?从棉花购销的角度看,流通行业在其中发挥了“蓄水池”功能,这也是流通企业能够从农发行中贷到款的原因,短期看无论轧花厂还是棉纺厂都离不开流通企业,但如何让其要夹缝中生存又是个大问题。
四、新疆棉出疆运输补贴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仅一个孤立的政策反而弊大于利。比如,新疆的棉花主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但棉纺织产能只占国内总量的1/20,就是说大量的棉花在最近五年、十年仍要装运出疆,但却不给棉纱、坯布、短绒和油类等一定量的补贴,那么还有谁愿意在新疆疆内建棉纺厂、粘胶短纤厂和油厂呢?一些前期投资的企业可能又要搬回内地,对新疆劳动力的就业造成负担,铁路运输的困难就更大了;从补贴时间来看,连续四年,可以说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对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使内地大量的棉花加工、流通企业入疆争抢棉花资源,导致新疆的籽棉价格与内地持平甚于高于内地,皮棉在疆内的成本就高于内地,出疆补贴失去本来目的,棉纺厂仍将是先用地产、后进口、再新疆棉的格局;另外从公平的角度看,给予新疆棉补贴是否该给甘肃,陕西、山西的棉花运输补贴呢?
有人说也许10年、8年后新疆的棉花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60%以上,笔者觉得根本不可能,在粮食地位高于一切的前提下,新疆能有多少“自留地”可调节呢?笔者认为,新疆棉移库补贴政策出的太晚,目前根本无法解决近100万吨棉花的运出问题,期货和撮合仓单流出的缓慢说明棉纺厂的最大问题出在资品和纱布、服装出口在,在“肠梗阻”的形势,一味的解决上游销售其实是“掩耳盗铃”,呼唤和等待针对棉纺织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尽早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