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比作古时深宫的寂寞佳丽,此景此时,一定是倍添惆怅:春深阳夏,百花争艳、万木葱茏时节,却似置身寒冷的冬天。
2008年,中国将迎来“奥运”;而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冬天”的故事却在不断上演:
企业出口形势严峻“前所未有”,很多企业已经面临生存危机。
在刚刚结束的第103届广交会上,成交困难、订单减少成为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普遍现象。来自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用了“断臂求存”一词,指出今年将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行业全局性的困境,寄望政府进行“救市”的产业界呼声随之而起——
业界提出:希望国家充分考虑回调出口退税,至少是不再下调退税;棉纺织企业诟病最多的是进口棉花滑准税,进口棉征收滑准税后已大大高于国内棉价,失去了滑准税存在的意义;取消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进口免关税增值税政策;从紧货币政策下如何解决融资难题;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认为需要一个“缓冲阶段”;在技术进步和品牌创新等涉及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政策上应该多给一些支持。
专家提出了五点建议:不再下调出口退税;扶优扶强;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劳动合同法》细则要符合国情;避免人民币大幅波动。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企业等,也发出了政策性“救市”的呼声。
如何看待“救市”问题?诚然,行业整体性的困境,政府从保护行业发展的高度进行政策性帮扶,是政府部门应有之义,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一些过去的阻碍企业发展的陈规旧制应该进行调整改革,比如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进口棉花滑准税等;还有新的法规,比如劳动合同法和出口退税政策等,需要完善配套细则,兼顾国情和企业实际,采取渐进方式推行实施等。然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尽管行业和企业的“救市”呼声很高,但有些问题还是相当棘手。比如人民币升值问题,这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决定的,政府不可能完全掌控;还有出口退税问题,也是中国“内需经济”的必然要求;再有劳动合同法细则,尽管对企业带来很大冲击,但随着法制经济的完善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现实,政府的回旋余地也在缩小。
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企业“自救”,有时候困境也是一种新的机遇。企业应针对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学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求发展。那些仅仅依靠出口退税才能盈利的企业,适时退出将是一种选择。而对于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应大力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差异化战略巩固并拓展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