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代理商、经销商价值凸显
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使得服装品牌商们靠以前的经验已难以适应市场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一轮新的市场博弈正在开始,服装代理商的群体也将在不断变化中成长和壮大。2007年,众多以渠道终端为主题的活动颇受关注。
2007年7月13日,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期间,2007首届中国优秀服装代理商大会隆重召开。这标志着在“商业成为先导”的时代,中国服装业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流通网络体系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行业的高度来讲,这也是对“代理商经销商”这个产业不可缺失阶层的一次定位,要让这个阶层和服装品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首届中国优秀服装代理商表彰中获得管理团队奖的云裳服饰总经理王丹在会上表示,我们代理商应该逐步壮大实力,把自己铸造成为“飞机场”,让所有的品牌来“降落”,实现我们的价值。零售格局已经变化,在微利时代下,我们代理商不能过度依赖品牌企业,而要像抚养孩子一样,“抚养”品牌,给它第二次生命!
服装代理商是构成中国服装营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中国服装企业销售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代理商们能积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渠道作用。
NO.8 “买”出价值:中国服装买手的路有多宽?
什么是买手?首先,买手不是商品企划,区别在于:买手负责组织货品的“进”,商品企划负责组织销售的“出”,简言之就是一个来买一个去卖,如此构成一个经营过程中的供销循环。其次,买手也不是设计师,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制定计划的步骤。买手的计划是依据销售数据而制定的,依据预算而展开的;而设计师的开发计划是由设计总监设定,甚至有些设计总监根本没有计划,有的只是把每季完成多少数量的款式设计作为部门的开发计划,并以完成如此数量的设计作为考核标准。
买手的具体工作按照职能和时间段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新货品上市之前的计划和采买,以及新货品上市之后的销售数据监控和采取应对措施等两个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职能往往是交错进行的,买手可能在同时间一边计划和采买下一季的新货,而同时在另一边监控着当季货品在店铺里的销售表现。通过“买手”,构建短供应链的快速供销模式。在此过程中,买手最关键的作用就是把产品上市的过程缩短。这一模式和ZARA等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的运作模式相似,这类品牌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们在全球各地拥有众多极富时尚嗅觉的买手,收集各地的流行产品,从设计到销售Zara只需要12天的时间。
从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服装需求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一些做品牌的企业,必将会加强对买手的重视程度。
NO.9 专业市场 细分化、品牌化提升
2007年12月18日,主题为“1978-2008市场改变中国”的大型纪念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纺织服装诚信市场试点单位”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2007年度诚信商户”推荐表彰中,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等29 家被公布为中国纺织服装诚信市场试点单位;刘火球等869位商户被表彰为2007年度诚信商户。
服装专业市场是服装销售渠道中重要的一环,为适应服装企业品牌化、时尚化的发展需求,服装专业市场也表现出了升级发展的势头。它呈现了向高档化、细分化、品牌化提升的趋势,并从批发经营走向品牌化运营道路:引进国内外一线品牌进驻,使市场成为品牌服装的交易中心、孵化中心;提升服务水平,提供齐全的配套设施等。广州白马、虎门富民、上海新七浦、成都九龙、杭派女装、哈尔滨红博、北京天雅等这其中的代表。这些市场在服务于服装品牌创建、品牌营销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专业市场的细分化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营模式专业化。二是市场定位精细化。三是同一市场群中错位竞争。
市场定位细分的未来,是市场管理、市场服务的个性化和功能化,并以此带动服装专业市场的品牌化道路。在未来,服装专业市场应因功能不同而走出专业经营之路,打破地域界限,以品牌为纽带,从服务上、经营管理上、硬件配套上满足特色经营需求,并以特色经营树立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
NO.10 消费热潮 迎来百货商业复苏
2007年,国内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销售热潮,以80后独生子女为消费主力军的第三次消费高峰正在到来。预计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8.7万亿元,增长14.5%左右。“传统百货”正逐步向“现代百货”调整转型,中高档品牌时装成为我国百货销售的主要品类,除了国际大牌还引入了国际二三线品牌,各大商场竞相推出了独有品牌,商圈也在升级。同时,美国第五大道、英国玛莎、日本伊势丹、法国老佛爷、韩国乐天,开始大幅开店,并将在中国一线二线城市迅速扩张,外资零售集团的进驻加剧了中国流通终端的升级与竞争。
据悉,国际零售商的平均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0%和3.3%,而中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净利率只有13%和2.1%。同质化依然普遍存在,导致行业内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现象,对于打折、返券、“满减”等常用促销手段消费者也渐渐不再买账。
零售业有关专家指出,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自我定位、情感体验,出现消费与生活方式相统一的需要。中国百货业的问题要求经营者快速成熟起来,走特色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将百货业逐渐从粗放式扩张过渡到差异化和精细化阶段。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营销及服务在百货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尤其需要。作为步入成熟期的百货业,简单的价格竞争已基本失效,国内百货精品店的竞争不再是商品质量或是价格,甚至不再是商品品牌或品牌组合的竞争,而是服务水平或者是服务价值链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