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美国农业部2007年5月9日的数据,由于特别长的干季以及农民选择种植其它产出较高、利润较好、种植期较短的农作物,印度尼西亚2006/2007年棉花生产量将会降低。棉花产出仍然很低,每公顷500公斤。印度尼西亚主要棉花生产地区包括南苏拉维西(South Sulawesi)、中爪哇以及东爪哇。
印度尼西亚纺织厂产能利用率约71%。35%的纺纱机与66%的织布机都超过20年。陈旧的机器在用电方面通常效率不彰,生产量低,比不上竞争国所拥有较新颖的机器设备。也因此印度尼西亚纺织业向银行贷款时会遭遇困难。
国际市场上棉花、聚酯及嫘萦等原料价格的增加也影响成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原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60%。
印度尼西亚纺织业所需能源的70%由国家电力公司提供(PLN),因此,PLN所实行的任一措施都会影响纺织业的效率。此外,纺织业工人数约180万,其工资较其它亚洲纺织品出口国的工人为高,而生产率则较低。
同时,受到低价进口品竞争而萎缩的国内市场已经降低印度尼西亚纺织品的销售。由于这些限制,估计2006/2007年印度尼西亚棉花消费量将维持稳定,约473,555吨。
印度尼西亚棉花产量仅可供应0.5%的当地需求量,其余则靠进口。估计2006/2007年棉花进口量微幅上升至487,700吨,主要是因为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竞争激烈。预期印度尼西亚棉花消费量在2007/2008年可提高到490,000吨,因为印度尼西亚总统大选将在2009年举行。
在2005/2006年间,美国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棉花供应国,市占率达45%,其次为澳洲(22%)与巴西(9%)。自印度进口棉花逐年增加,因为印度棉花价格比美国低,而质量也具有竞争力。
棉纺业者通常会保留2-2.5个月的美棉存货量,因为美国距离远且运送时间长。而印度尼西亚纺织业保留澳洲棉花存货量约为2-3周,此系因澳洲的地缘较近。由于自澳洲进口棉花减少,估计2006/2007年的棉花存货量为84,480吨。
印度尼西亚政府已采取数项措施以防堵输美欧纺织品的非法转运状况。印度尼西亚政府修法将核发原产地证明的单位由193个缩减为仅剩14个。2006年9月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防止违规转运的备忘录,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也修改法令,对走私者提高刑期与罚款金额。印度尼西亚法令亦要求现在所有进口纺织品必须于入口港接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