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2007年的重头事件有多少,“奥运”肯定是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关键词。把“奥运”界定在中国纺织服装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恒源祥赞助的“奥运礼仪装备设计大赛”了。谁都没有想到,通过这个大赛竟然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奥运礼仪服饰如何表达中国”,甚至有人把这次讨论上升到了国服之争。
像任何讨论的形式一样,正反两方的观点都非常鲜明。主张“奥运礼仪服饰更应体现民族化”的观点表达出一种大国情怀。他们认为,奥运会使中国终于有机会在世界最大的体育竞技台上一展风采。中国需要向世界做展示,世界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中国。奥运会这样一个盛会,正是中国展示其具有悠久历史的服饰文化的好机会。中国的服饰文化此时不兴,更待何时?
而“主张奥运礼仪服饰更应追求国际化”的一方认为,“追求国际化”就是追求一种共性并符合大众的审美,要将民族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国际文化背景中去。礼仪服饰作为贯穿整个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办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要将秉承与传达奥运精神放在首位。
中国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在记者的印象中,有两位教授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倡导着,一位是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另一位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虽然他们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但是他们两位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学术理论界。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要从这次大讨论开始,在“奥运礼仪装备设计大赛”的征稿启事上,我们看到了正装的界定范围,同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启发是要求参赛作品融入中国元素。2008年8月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将穿什么服装出场?他们当天所穿的服饰是否能够真正表达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这个命题难住了很多设计师。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8分钟”到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奏响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第一声号角,从中国印到福娃,有关北京奥运会的形象设计一贯坚持着强烈的民族风格。显而易见,人们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奥运礼仪服饰的出炉是有期待的。谁来完成这个重任?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装备设计大赛就能够承担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结果,它应该表现怎样的时装元素和结构造型?它将在哪一个时刻产生?是到2008年8月8日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还是早一点儿呈现给国人,好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接受或者表达意见?无论主办方出于何种目的,奥运礼仪服饰的设计给整个产业出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