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今年风波不断,刚从洋服饰“质量门”阴影中走出来,一不留神又陷入进口儿童用品质量抽查的困境。5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进口的儿童用食品接触类器皿、进口儿童床上用品、进口儿童文具用品和进口婴幼儿及儿童布鞋等4大类用品的质量抽查结果,共涉及343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5.1%。
本次抽检的进口儿童用品涉及英、意、法、韩等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进口儿童床上用品的抽检合格率最低只有39.3%。而抽查中暴露出的纤维含量和产品标识不合格、pH值不合格、甲醛、色牢度和气味不合格等也正是行业中比较普遍的质量问题。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一些长期为他们信任的高端洋品牌在抽查中也难以幸免。如占中国婴童塑料用品3成以上市场的日本著名品牌贝亲,其儿童餐勺产品在本次抽查中居然超过国家卫生标准4倍以上,是本次塑料用品抽查中超标最大的。英国新安怡奶瓶其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2倍多,中国香港产的汤美天地5阶段幼儿水杯组合中的吸管也存在脱色试验成阳性的问题。此外,一些日韩品牌产品也暴露出甲醛含量超标、色牢度不合格等问题。
记者随即走访了京城的儿童用品市场,发现一些黑榜有名的产品正是消费者日常热衷购买的畅销品。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家长比较认洋品牌,虽然价格普遍偏高,但他们总觉得产品品种全、包装好,品牌历史长、名气大,所以质量一定很有保障,孩子们使用起来比较安全。
可惜事与愿违,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进口知名品牌虽然辜负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在抽查中落马,但在标准门槛较高的国际市场上安然无恙,其原因是因为它们看单下菜,执行了双重标准。比如说贝亲,它在日本有严格的产品标准,标准中对产品外形、功能、卫生性能有严格规定,在抗热性、溶出物容易产生卫生问题的环节上也有非常明确的生产要求。但在步入国内市场后,它们的质量安全明显缩水。
为此,记者采访了承担本次抽查检测任务的北京市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该站副站长刘晓荟告诉记者,抽查是收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任务后进行的,检测依据是国家塑料制品(参考包装容器)卫生标准。按照要求,所有不合格单位都已认可检测结果并应将该批次产品全部下架。
“检测结果是让人比较担心的,如贝亲这样的进口品牌存在超标4倍以上的质量问题,的确会对业内和消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刘晓荟表示,国内对于婴童产品特别是塑料制品方面的产品标准比较缺失,所以目前参考的是相关产品卫生标准。如贝亲产品中这次是正己烷溶出物超标(贝亲餐勺溶出试验结果为8100mg/L,国家标准≤2000mg/L),这仅仅是最基本的卫生要求。
问题不仅仅出在塑料制品方面,整个儿童用品行业都面临着标准缺失的困惑。一位标准化专家认为,类似儿童用品这样的产品更新比较快。如果国外有个新产品出口到我国,可能会碰到没标准的问题。比如长毛绒玩具,欧洲对于长毛绒玩具是有标准的,当然在产品形状等方面是无法规定的,但他们在相关法规上有一条就是一句话:玩具不能对儿童有害。什么叫有害呢?那就是很多标准来解决的问题,比如长毛绒玩具的填充料就绝对不能含对小孩子有害的材料,比如布料染料都是有基本要求的。这个就是欧洲长毛绒玩具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管全部此类玩具,并不针对单项产品。所以我国今后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就要考虑到国际产品的问题。
与触目惊心的抽查结果相对应的是我国婴童用品行业繁荣的发展现状。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儿童用品市场将以12.4%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很难想像,在这个甜美可口的“蛋糕”背后,隐藏着劣质儿童用品酿造的苦果--每年受伤儿童多达9000人以上。
杭州市婴童用品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抽查结果让我们进一步反思了国家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问题,同时对进口品牌的质量安全引起了警觉。希望本次事件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特殊消费群体的市场,能通过行业协会及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婴童的综合系统的行业标准,在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监督下,尽快地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来约束企业、净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