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障碍是特发于儿童时期,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应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当等有关。由于有些医生不了解此病,简单地将成人的概念和经验用于儿童,结果导致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儿童情绪障碍虽然临床表现形形色色,但抓住核心症状,可概括为两大问题:儿童焦虑和儿童恐惧。
儿童焦虑症:
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它包括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和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物件分离时产生的过度、持久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损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患病率为4.7%,女孩多见。紧张焦虑在儿童中是极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一过性的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持久以致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时,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的过分和不切实际的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虑或者其他精神症状。一般10至13岁发病,男女差别不大。儿童与少年广泛性焦虑的主诉及植物神经症状均较成人少,诊断应慎重。
儿童恐惧症
指对某客观事物或特殊情景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这些物件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事物或情景,但其反应超出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劝解无效,以至回避、退缩,因而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会功能,发作时常伴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尿频、瞳孔放大等症状。儿童恐惧障碍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害怕,二是恐惧。害怕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或情境产生的一种主观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伴有特殊的表情和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和生理变化随着刺激源的消失而消除。
恐惧是极端的害怕,不但程度严重,而且刺激源消失后仍持续存在,特别是其恐惧的物件对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不引起同样的反应。所以,临床上首先分清害怕与恐惧症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