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15,谁来为婴童服装安全问题负责?
多地婴童服装抽检6成不合格
今年3·15晚会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要给消费的安全隐患曝光、晒霉。无疑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仍然是公众最关注的热点?自从奥运年的毒牛奶事件开始,婴幼儿食品安全问题已获得全社会关注,但对于最脆弱的婴幼儿,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仍然很多,一些陈年旧患没有被拿出来晒太阳。其中,婴童装安全问题就是容易被忽略却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从去年开始,童装安全引起全国重视,工商部门相继对童装市场进行抽检,结果触目惊心,多个地区的童装不合格率达到了60%-70%。没有“消费在阳关下”的婴幼儿们,即使穿再多的不合格服装,也不会暖和。
据中国童装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年消费童装21亿件,但国内的童装行业比较混乱,整体层次不高,低价产品大量充斥。从质检总局2014年发布的儿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来看,婴幼儿及儿童服装存在的不合格问题,有甲醛含量、pH值超标,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色牢度差以及纤维含量标注与实际不符等。不少黑心厂家躲在阳光后,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生产劣质婴童服装。
奇怪的是,消费者对装修、家具中甲醛这样的
“头号恐怖分子”是重点防范,但对这些隐藏在身边,每天包围着宝宝的服装不加重视,难道真是因为妈妈们太爱美,注重款式色彩?不合格婴童装安全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一方面因为其危害并非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宝宝家长普遍存在一些婴童装健康选购误区,比如纯棉的就是舒适、安全的。国内知名的定位安全健康母婴用品的零售企业就曾提倡消费者通过服装吊牌看服装安全级别,只有A类品才能给婴儿穿。
婴幼儿的皮肤娇嫩,身体抵抗力低,长期接触衣服上的有害化学物质,可造成巨大伤害。一些企业故意压低成本,为了达到防皱防缩,色彩艳丽的效果造成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的过量残留。国家标准对婴幼儿服装中甲醛的允许残留范围为≤20mg/kg,而不合格的超标服装甲醛含量可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倍。甲醛过量吸入短期可能引起头晕、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严重更可导致血液病和癌症,而且这种物质的危害能潜藏10年之久。皮肤是会呼吸的,这些甲醛通过呼吸和皮肤直接被血液吸收,并不比装修、家具危害小。
另外一个重要危险分子是可分解芳香胺,主要存在于染料,它色泽多样、制造简单、价格低廉,但却是国家禁止在服装生产使用的。婴幼儿常会吸吮、啃咬衣物,接触到被违法滥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可出现头疼、恶心、疲倦、失眠、呕吐、咳嗽等不良症状,甚至会使细胞内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而诱发癌症。与衣服的摩擦中也可能出现丘疹、红斑,引发刺激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其实,消费者唯一可依靠的判断标准就是服装吊牌所标示的安全级别。国家标准针对不同穿着对象,将安全级别分为A、B、C三个安全级别,A类为婴幼儿纺织用品,B类为直接接触皮肤类,C类为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不同安全级别也意味着对有害物指标的限量完全不同,A级最严。如对甲醛含量的要求,A级的标准是≤20mg/公斤,而B类则是≤75mg/公斤,C类为≤300mg/公斤。
国标明确规定,只有A类产品可供婴幼儿穿着,但实际情况是仍然有许多婴幼儿服装是B类、C类以上。此外吊牌中没有标明ABC安全等级,更有甚者没有吊牌等不合格商品也充斥着市场。消费者购买婴幼儿服装时,首先就要看服装的吊牌标签,对于婴幼儿服装一定选择安全级别高的产品,不购买无吊牌或无安全级别标示的产品。
婴童装的安全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企业生产合法合格的安全健康婴童装产品,需要加强监管,同时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行业示范以及消费者的监督来规范,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安全服装观念。
其实,为了强化婴童装安全生产和提高婴幼儿健康安全,2010年新国标将A类为婴幼儿用品强制范围扩大到年龄在36个月或身高2500px以内的婴幼儿。领先的孕婴童零售企业乐友孕婴童更是倡导安全健康理念。将标准提高到0-6岁婴装和童装全部符合A类标准,建议尽量为孩子选择A类服装。这一举措不但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也带头推动全行业对婴童装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