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盘节后的再次下浮,虽说是预料中事,但也感到勉为其难。业内人士从多方分析缘由。其中认为电子盘仓单棉花质量不适,缺乏接盘买主,是重要原因。对此,虽感到有点道理,但笔者以为其重要因素并不在于此。
一、是150万吨配额惹得祸吗?不是。
尽管纽期连续下滑,可进口滑准税率已经限制了进口棉的最低价格。进口棉销售同样不快,并且进口商更感到大伤脑筋。去年进口商的赢利点和今年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当然,进口花的结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纺织的资金压力。但,目前纺织在进口与国产的选择中,国产棉似乎更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所以,电子盘在频频降下来的同时,现货并没有一泻千里。
二、是纺织后道工序不好,纺织品销售缓慢造成的吗?不全是。
纺织品的出口确实较去年增幅缩减,利润缩水。库存积压严重。但没有听说哪家纺织厂因销售倒挂或库存积压过重而停产。也没有看到哪家纺织厂出现了重大亏损而破产倒闭。往年的电力不足、雇工不足等问题在今年还没有显现。棉花价格一直这样平稳,也没有使纺织得到好转。
这就有些奇怪了,在2003年棉花飞涨之时,纺织企业也乘势而进,销售快畅,利润丰厚,并且扩锭增速。这两年的棉花市场平稳了,纺织品到销售不好了,利益相应的减退了。那到底是市场有波动好呢还是没波动好呢?
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也不是纺织品销售困难的主要因素。那归根结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棉花价格的平稳?假如棉花价格出现上行是不是后面的棉纱和布乃至成衣都会随之上行,其销售就会快畅,其资金周转就会加快?
三、棉花市场走到如此地步,缘由何在?
每年纺织要用棉1050万吨,我们国内只能产670万吨,缺口近400万吨。市场上存在着长期的供不应求。按照市场规律,棉花市场应是多好运作的一个市场。可目前呢?整个农产品都在涨,唯有棉花在落;国内物价总体水平提高,而棉花只有收购价格提高,而皮棉销售不高。棉花经营者呢,更是惨淡经营。死了一批、伤了一批、跑了一批。幸存者也就是那些对市场有特殊感情的老棉花了。那么,棉花市场走到今天缘由何在?不是政府的调控作用,也不是纺织形势不好,而是我们棉花经营队伍自身出了问题。棉花市场缺乏领军人,棉花市场缺乏市场主体,棉花人缺乏联合合作。面对今天的市场状态,国家还能以滑准税率的形势保护国内产业,国外的棉商在国内进行着政策不平衡状态下的竞争。国内的棉商就感到束手无策了。那今后怎办?
所以,呼吁一些有识之士尽快面对市场状态展开研究和行动,根据国内状况,扛起国产棉这棵大旗,振兴棉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