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棉花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棉花加工质量,2004年我国开始推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实施棉花质检改革两年来,除新疆外,内地各省进展缓慢,只有部分企业增上了400吨打包机及配套设施,大多数棉花企业对此并不积极。最近,笔者走访了部分棉花企业,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
据了解,2004年全国有14家棉花企业进行了棉花检验体制改革试点;2005年全国规划改造308家,实际改造202家;2006年规划改造519家,实际仅有300多家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截止2006年11月15日,全国共有329家已改造企业参加新体制棉花质量公证检验,其中新疆自治区和建设兵团247家,占75%,内地各省仅占25%。山东省德州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在500万担左右。近年来棉花加工厂遍地开花,全市有大大小小棉花加工企业930多家。2005-2006年度该市列入改造规划的有38家,截止目前仅有14家(其中包括3家2004年参加全国试点企业)进行了400吨打包机技改、9家企业参加公检。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两年来虽然列入规划改造的企业不少,但实际改造进度并不快,参加公检的就更少,仅占已改造企业的50%左右。个别企业只是为获取贷款贴息而技改,贴息到位后消极对待棉检改革,只是小包改大包,也不进行包包检验、信息化编码,技改的效益和意义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通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棉花企业参与新体制改革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有:
1、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位。认为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就是配备400吨大型打包机,小包改大包。我国小棉纺织厂众多,大包运输不方便,小厂愿用小包。只要小棉纺织厂存在,小包就有市场,400吨打包机改与不改无所谓。
2、投资偏大。400吨打包机及配套设施技术改造需投资100多万元,如果按新体制要求新建一个棉花加工厂,最少也要投资400多万元。近几年棉花市场低迷,加工企业普遍亏损,企业自有资金减少,在政策性银行不提供技改贷款的情况下,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改造十分困难。
3、收购量有限,成本增加。由于目前棉花市场管理混乱,众多无证个体企业参与收购加工,与正规企业争抢资源,致使进行400吨打包机技改的企业收购量有限,规模效益发挥不出来。同时个体小企业投资少、临时用工工资低、偷税漏税等,其收购加工成本较正规大企业明显偏低。由于目前技改后的企业效益不高,没有得到好处,客观上打击了其他企业更新改造的积极性。
4、部分纺织企业对大包不认可。大包运到纺织企业(大的纺织企业除外)后,纺企对公检信息并不信任,还要进行重复检验,这样技改企业自动取样、公检信息等未发挥任何作用。由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没有配套的搬运设备,大包运输不方便,同等条件下,小纺织企业更习惯使用85公斤的小包。
5、国家优惠政策不到位。为配合棉检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不少企业反映,国家政策很好,但在落实过程中并未到位。如:有的省农发行对企业设备改造贷款不落实,技改后在政策性银行贷不到款,阻碍了企业技改的积极性。
规模化、规范化是我国棉花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过多、过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既降低了棉花质量,又浪费了棉花资源,进行400吨打包机及配套设施技术改造势在必行,是大势所趋。为促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更好更快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国家制定出台有关政策,让参与400吨打包机改造并公检的企业,在期货交易、储备棉收购、银行贷款、铁路运输等方面真正得到实惠。农发行应加大贷款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提供技改贷款及技改后的收棉贷款,使企业真正尝到甜头。政府有关部门及棉花、纺织行业协会搭建合作平台,帮助棉花企业与纺织企业建立互信和共赢机制,已公检的棉花进入纺织厂后不必再次检验,让供需双方切实感受到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好处,促进大包公检棉花的销售。
二是为技改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几年来,无证经营企业严重扰乱了棉花市场,浪费了大量棉花资源。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对未经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无证企业,坚决取缔,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保证400吨打包机技改企业占有足够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质量和盈利水平。质检部门要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