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童装网首页
市场行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市场行情 > 棉花市场 > 2006年全国棉花栽培技术监测报告

2006年全国棉花栽培技术监测报告

2006-12-19 【中国童装网】 【字体: 】 【打印】   模特评选   童装论坛

    ——区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中棉所、全国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组于2006年对16个产棉省市区180个定点县5000个农户进行定点全程跟踪调查,获得大量当前最新棉花生产情况,发全国棉花栽培监测的简要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栽培技术


    1、普及促早化技术。2006年全国棉花生产继续采用“不栽就盖”的格局,是我国棉花生产最基本的实用先进技术。抽样结果显示,全国育苗移栽占积(本文所指面积均为播种面积,后同)的40.2%,与2005年基本持平。地膜覆盖占面积的52.3%,同比增2.6个百分点。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两者之和占面积的92.5%,同比增2.3个百分点。大田直播仅占面积的7.5%,同比减2.4个百分点。在地膜覆盖中,常规地膜覆盖占26.4%,比2005年增1.1个百分点;宽膜覆盖占20.1%,同比增0.9个百分点;双膜棉占5.8%,同比增0.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全国棉花生产广泛采用促早化栽培技术。


    进一步分析,长江流域以育苗移栽为主,占面积的79.2%,常规地膜覆盖占面积的9.1%;双膜棉(即育苗移栽加地膜覆盖)占面积的9.2%,其中洞庭湖采取宽膜全田覆盖;直播仅占2.2%。黄河流域育苗移栽占面积的31.3%,地膜覆盖占面积的52.6%,直播占面积的14.1%,其中淮北以育苗移栽为主,华北、津京唐早熟和黄土高原基本为地膜覆盖。西北内陆全部为地膜覆盖栽培,其中宽膜覆盖已占面积的70.9%。


    2、种植密度继续减少。密度与成铃数是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2006年收获密度从南到北到西密度均减(表1)。全国收获密度5268株/亩,同比减5.0%。其中:长江1760株/亩,同比减4.6%;黄河2914株/亩,同比减2.9%;西北14246株/亩,同比减4.2%。收获密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苗期低温冻害所致,其次与内地杂交棉种植面积扩大也有关系。


    3、单株成铃增加。单株成铃数是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棉株个体生产力年际间变化很大。抽样结果显示(表1),全国平均单株成铃数12.5个/株,同比增14.7%。


    主产区成铃:长江30.4个/株,同比增17.9%;黄河18.9个/株,同比增2.7%;西北5.7个/株,同比增1.8%。


    4、增产要素分析。2006年棉花收获密度减5%,致使单位面积成铃增幅从同等密度的14.7%降到8.9%,是单产增6.3%的主要因素。由于秋高气爽,干旱少雨,阳光普照,霜期后移,中后期成铃增多,铃重增加,衣分率提高。特别是常年全国烂铃导致产量损失10%,而今年烂铃基本没有造成产量损失,由于后期多个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全国棉花单产的提高,也是各地产量越收越多的原因。


    二、复种指数和种植模式


    1、复种指数。据监测,2006年全国棉田复种指数为158%,相当于扩大面积4695万亩,高于全国复种指数2个百分点。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各区复种指数,长江流域棉区为191%,黄河流域棉区为144%,西北内陆与特早熟棉区为100%。


    抽样结果显示,全国棉田一年一熟制占播种面积的46.4%,一年两熟制和多熟制占播种面积的53.6%。其中一年两熟制占面积的49.6%,一年三熟和四熟制等多熟制占面积的4.0%。


    各区种植制度,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和多熟制分别占面积的82.4%和10.8%,一熟制占6.8%。黄河流域一熟制占面积的56.1%,两熟制占面积的43.6%,多熟制占面积的0.3%。西北和特早熟棉区棉田为一年一熟制,偶见两熟制。


    2、两熟和多熟主要种植模式。一是棉田套种(栽)模式占两熟面积的62.1%,其中:小麦田套种(栽)棉花占两熟面积的44.7%,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其中河南麦棉套种面积占棉田的85%,其次在山东的鲁南和西南占两熟面积的70%。瓜类与棉花间作套作占两熟面积的6.7%,在长江和黄河以及西北都有分布。油菜田套栽棉花占面积的2.7%,主要在长江流域;大蒜田套(栽)棉花占两熟面积的2.4%,大葱套种(栽)棉花占两熟面积的0.5%,主要分别在黄河流域。另有极少绿肥棉花间作套种等。


    二是棉田复种占两熟面积的37.9%。主要有:油菜收获后移栽棉花占两熟面积的32.5%,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已成为长江中游的主要模式,占该流域棉田面积的54.7%。小麦收获后移栽或直播棉花占两熟面积的5.5%,分布于南阳盆地,黄河流域也呈发展态势。


    三是全国多熟高效棉田占面积的4%,三熟主要模式有:菜瓜棉与麦瓜棉采用间作套种(栽),长江和黄河均有分布。


    三、讨论


    (一)我国棉区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1、复种指数出现新变化。复种指数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农业基本生产力,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代表,这是由于高复种指数能有效协调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的持续增产。长江流域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应在200%以上,然而,目前已下降到191%,当这个指数每增减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该区域耕地面积增减20万亩,如今长江优势油菜出现许多冬闲田,这不是农业的好兆头。


    2、种植模式出现新变化。一是油棉复种面积已占37.9%,并呈继续扩大的态势,长江油棉两熟制,已从过去的油棉套种(栽)改变为油棉复种,油菜收获时间在5月中下旬,复种棉花进入大田的时间比套栽约晚30天,生育期缩短是长江棉花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每日生产皮棉0.5千克/亩计,至少减产15千克/亩。二是配置方式不规范。黄河两熟以麦棉套种(栽)为主,以棉为主的配置方式已被以粮为主的方式所替代,这表明棉花生产地位发生了变化。三是棉花早拔柴腾地。如蒜棉两熟,棉花不得不在9月下旬拔柴腾地,这比“霜降”节气拔柴时间提早了20多天,早拔柴对棉花生产很不利。四是棉田用养严重失调。据监测,全国棉田套种绿肥仅占0.1%,仅在苏浙有几万亩,长江中游和西北已不见种植绿肥的踪影。


    (二)新技术初见超高产的端倪


    1、新技术进入生产,初见超高产的端倪。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简称“两化”)新技术已于2003—2004年年进入生产初试,2005年逐步扩大,2006年示范13个产棉省,示范面积50万亩。示范结果表明,新技术表现苗成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高产超高产、省种一半,省工一半,省地一半等“三高五省”的技术效果。节本31.0元/亩,节本率22.5%,增产子棉38.6千克/亩,增产率14.5%。创一批子棉产量达到400千克/亩的超高产典型。短季棉在小麦收获后机械化移栽,子棉产量达到250千克/亩,霜前花率达到80%,早熟性的难点问题已被谈判。从各地创一批高产典型来看,新技术有可能成为棉花超高产栽培与增产节本增效的新途径。


    2、滴灌正在改变棉花生产方式。新疆膜下滴灌面积2006年600万亩,其中膜下自动化滴灌12万亩。膜下滴灌是一种精确灌溉技术,具有自动适时天气、土壤和棉花生长的监测体系,智能灌溉和施肥的调节和控制技术,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的统一。据示范测定,滴灌节水60立方米/亩,水费省7.92元/亩,1个劳动力管理的面积由40亩增加到100亩;增产子棉21千克/亩,新增产值94.5元/亩,增产主要是棉花长势均匀,空株明显减少或无,群体生产力显著改善。


    3、出现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皮棉达到200千克/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面积6.13万亩,2006年达到8万亩,子棉产量达到650千克/亩的超高产连队和100亩条田。内地各省也出现一批子棉产量达到350~450千克/亩的高产典型。


    4、有机棉稳步发展。据监测,2006年有机棉种植面积2万亩,比2005年增11.1%,预计产量2000吨,增产15%上下,种植地点主要在南疆的阿克苏和北疆的玛纳斯。

  • 返回中国童装网首页
  • 新闻来源:中国棉花协会   本站整理编辑:Lavender
  • 欢迎品牌、企业及个人投稿,投稿请Email至:Consultation@51kids.com
  • 2006年全国棉花栽培技术监测报告的相关资讯
    • 网名: 匿名发表
    • 标题:
    • 正文:

    热门品牌

    • 笨笨鼠
    • 小猪噜噜
    • 翘嘴蛇
    • 可趣可奇
    • 七匹狼
    • M&Q
    • SUNROO阳光鼠
    • 呢么狗
    • 菲都狄都
    • 比特龙童鞋

    关于我们  |  点石新闻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订阅杂志  |  联系方式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建议投诉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中国童装网提供专业的童装品牌招商加盟信息、儿童鞋帽批发代理童装外贸商机新闻发布、童装设计展会资讯,尽在中国童装网。

    闽ICP备05007030号 Copyright©2005-2009 中国童装网 51Kid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service@51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