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全镇拥有各类童装生产企业5700多家,共有7万人从事童装业,全年童装生产量达2.23亿件套;
拥有全国最大的棉坯布集散中心,年吞吐棉坯布逾20亿米,成交额67亿元;
2005年工业总产值22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3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073元;
综合实力在全省百强乡镇排名由2004年的第25位跨入前20位,位列全国千强乡镇第124位。
有实力才有魅力,这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小镇就是素有“中国童装之都”之称的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
“织里速度”织就“童装之都”
“遍闻机杼声”是史料对织里织造业的真实记载。而今天织里的织造业已经形成拥有5700多家童装生产企业、10万余台缝纫机、7万名从业人员的一大特色产业,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据介绍,目前,该镇各项经济指标已占吴兴区的45%左右。2003年至2005年间,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长在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企业从50家增加到80家,财政收入净增1亿元,童装和棉坯布两大交易市场的成交额突破了121亿元。
2003年是织里童装业的“大提速”之年,在获得批准建立工业园区后,该镇提出了“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理念,以产业、市场发展促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升级的发展之路更趋平坦。当年,织里就生产童装1.8亿件(套),产值达到40亿元,产品遍布全国117个大中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童装生产、销售基地。
做大还要做强。目前,该镇通过实施“内育外引”的发展战略,童装业已实现质的跨越。童装检测中心、信息中心、设计中心和中国童装博物馆纷纷建成,网上交易、现代化物流已成为市场交易重要手段。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棉坯布交易城看到,偌大的市场竟然看不到火热交易场面,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在网上或者通过传真完成的。“惠文布业”经销店经理谢敏德说,他向童装生产企业供的货大多在50万元以上,基本都在网上进行交易。
童装业奠定了当地经济发展基础,更拉动了小城镇建设,记者在织里采访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已不再是一个小镇,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城。目前,该镇已有75%的农村劳动力“洗脚上岸”做起了童装产业。
善待农民工演绎亲情织里
织里不仅是省百强镇,更是全国文明镇。拥有12万外来人口的织里,处处可以看到一派和谐景象。
“我们这些民工看病也可以报销了!”在“今童王”服饰有限公司,来自安徽的汪东风喜滋滋地说,他们厂里的打工者都参加了合作医疗,费用是企业出的。
吴兴区外宣办负责人介绍说,为了给这些外来民工创造良好的医疗保障条件,吴兴区在织里镇的“大港”、“通益”、“三友”、“今童王”4家企业开展了外来民工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由用工单位为每名外来民工缴纳每年55元的参保费,实实在在为外来民工解决后顾之忧。政策规定,凡参保的外来民工,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门诊可以报销20%的医药费,大病住院分3个等级报销,起付线也分3个等级,乡镇卫生院为500元,市级医院为2000元,市外医院为3000元,根据看病情况按比例分段报销,最高封顶线为3万元。
“善待外来员工就等于善待自己。”这已成为织里童装企业的一个共识。今年,织里就向全镇十多万名外来民工派送了一个“大礼包”——镇集体和辖区46个行政村的村级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他们开放。东湾兜村党支部书记侯国民说,织里的集体文化设施比较齐全,每天上午8时到晚上9时,民工们都来看书、上网、下棋、健身等。
据介绍,为了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化生活,织里镇团委还开通了“流动图书室”,由民工点书,镇里送书。据不完全统计,“流动图书室”已为数十家企业的外来员工送去了免费精神食粮。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新织里人”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建设现状和发展前景,该镇还开展了“亲情织里”民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演出、民间文艺联谊、演讲比赛、普通话大赛等2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外来务工者都有展示“身手”的机会。“没想到,镇里为我们这些打工者想得太周到了。”在“今童王”服饰有限公司工作的小徐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