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古老的中华智慧,代代相传,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体验和传播者,文化学者于丹做客《文明之旅》,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童年时,父亲的循循善诱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如今,作为六岁女儿的母亲,于丹用什么方法教育自己的女儿?面对当今社会上家长们为了儿女成才而报的奥数班、英语班、暑期海外游学班,以及各种兴趣班,于丹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在中学生一定要有规范的训练,在中学生以后要严谨,要有逻辑。因为中学生他的心智发育基本上趋于一个成年人了,他开始有了很多的判断的能力了。
但是,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让一个人对于他的尊严和自由有一种确认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首先是在家庭要完成的教育。第一,因为学校不能完成一个孩子的这种完全人格和品质的教育。第二,学校不能完全去完成一个孩子心智和态度的开发。学校是可以把很好的知识系统给一个孩子。但是,学校没有义务,也没有承诺说:我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人。我开发他心智怎么样;这不是学校教育的那种完全的义务。如果家长抱的希望值太高的话,最后你可能会很失落。
我们有太多的孩子是替父母完成他们的希望和心愿。其实,我们要做好家庭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确定人格品质的过程,首先保持快乐,要信任,你要让他觉得他有自尊和有尊严、有自由。这些不是乞求得来的。
教育心志和态度的培养学校是做不到的,也完成不了,完成的只是教育系统。
心志是意志、志气、心意、心性、性情多方面的问题。
心智的培养:
归根到底,做什么事情无论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有时一个念头就可以决定你的一切。谁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决心,在做的过程中就会竭尽全力、动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结果多半都会成功;如果一开始心里就是动摇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认定做不成,做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劲头,并容易懈气,容易半途而废,多半事情就做不成。所以托尔斯泰才会说:“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所以奥斯丁才会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在做一件事上如此,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认为自己行的人才能赢,只有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伟人才能如愿以偿。
心志能量,决定着一切方面。例如,心志决定着学业上的成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只要解决好心的问题——有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兴趣、意志,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就能够自动、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就会特别出色。大凡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都是在开发心志能量上做得特别出色的。那些了不起的伟人巨匠,他们的父母的文化并不高,在家教上花费的精力也并不大,没有什么“陪读”,也没有请家教,为什么能够十分成功呢?原因就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很好地开发了孩子的心志能量,培养了孩子的志气、兴趣、自信、意志。
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学习的热忱、向上的精神,是学习最重要的原动力。没有这种热忱和锐气,丧失了求学之心,就不可能继续学习、终身学习。青年人之所以被看作是最有活力的人,是整个社会的希望,就在于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很多人年青的时候,满怀憧憬,满怀希望,很有向上的积极性。可是等到他们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希望没了,憧憬没了,学习的劲头儿也就没了。尤其是成家之后,对自己失去了希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正是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特别舍得,却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进行投资。这完全是因为自身心志丧失的缘故。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人死则次之”。心死了,人就完了。许许多多的成年人,都是对自己心死了的人。难怪当年钱玄同激愤地说:该把四十岁以上的人全部枪毙。话虽然说得偏激,但却颇有道理。心都死了的成年人,怎么可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心志不仅决定着学业的成功,又决定着事业的成功。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耳濡目染对孩子很重要。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兄弟姐妹,以前是好几个孩子,大的要照顾弟弟妹妹,小的要听哥哥姐姐的,家里就有了一个群体。
现在是独生子女供奉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我们的孩子学习怎么去做独生子女;还包括我们家长学习怎么去做独生子女的父母,学习做他们的长辈,学习不把他们惯坏了。
要培养孩子有相濡以沫的精神。孩子在人群中成长是更好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相容性。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的快乐——在玩中就快乐了。还有是依赖性的快乐,但是,你有可能买了你喜欢的奢侈品你是高兴好多。但是,你所有的快乐都是依赖的;你就会知道你一定会在哪一天会被剥夺掉这些快乐。那么你怎么才能让自己有一个最高境界的快乐呢?那就只有自己创造性的快乐。
并且要让我们的孩子多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在游戏中知道什么是遵守规则!彼此人和人要多一些交流,因为现在的物质交流是越来越多了。对孩子其实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给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家庭留什么遗憾。
于丹老师在这里又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的时候,给苏东坡一个评价,他管他叫“不管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因为这个人过好日子的时候,他在苏杭他是快乐的,但是,他被贬到天涯海角他还快乐。他说:“九死南荒吾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说这个地方山水好我可以玩。然后他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说我有荔枝吃我就不想东坡肘子,他说:“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我有月亮就过中秋,我见菊花就过重阳,我天天在过节。
其实咱们看他这不是没心没肺吗?但是人家就能乐观成这样。
这人就是流离失所贬到哪里他说:“此心安处是我乡”我心能安顿在这里这就是故乡。林语堂说这人真是不可就要啊!我们想这个境界,就是贫困、疾病、折磨,乃至于死亡都是不能剥夺的一种乐观。这是多大的快乐。
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