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编和一位布老板聊天,顺便向他了解一下行情。这位布老板也很健谈,也就侃侃而谈了起来。他们家的企业分为两部分,大老板管工厂,小老板管的是贸易公司。就同一家企业的两个部门,这几年却经历了一系列此消彼长。
订单和利润,保大保小?
最开始,他们家只做坯布。小老板刚刚毕业的时候,在自家的厂里干干活,准备子承父业,把工厂一直做下去。
但2019年开始,坯布市场的行情一落千丈,布不好卖了,利润也一路走低。
小老板也是个有想法的人,觉得只做坯布很难活下去,因此开始独立出去做起了贸易。因为从小接触,家里支撑,背后又有工厂,因此做得也是风生水起。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外贸大爆发,加上吃了一波汇率的红利,工厂因为竞争激烈反而略有亏损,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着做贸易的利润来补贴工厂。
但今年的行情却正好倒了过来,外贸不景气,市场上的订单本身就不多,贸易这部分收入骤减,而工厂这部分,哪怕利润很低,好歹货是一直能出的,能够维持一个盈亏平衡,甚至因为开工比较足,薄利多销摊薄成本,还能赚一点。当然也只能赚一点,毕竟现在的纺织市场,订单和利润,只能保一个。
未来可能一个都保不住
现在的情况,看似保住了织造厂的单子,虽然没有利润,厂子总归能经营下去。贸易上虽然单子少了,不过贸易主要成本都在人工和门市部租金上了,订单少了话,这部分成本的硬性支出还算能够接受。但这种情况只是一时的,长远来看,贸易订单代表着下游的需求,从而代表着生产出来的布最终的消耗。
虽然现在很多的织造企业都表示只要价格够低就有足够的客户来拿货,但很明显,这种现象是难以持久的。
想要东西好卖,一种方式是需求起来,另一种方式是东西具有涨价的预期。现在是需求也起不来,在需求起不来的时候硬炒价格,企业也很难买账。
哪怕是再低的价格,中间商能够采购的量也是有限的,终端出不出货,他们也不可能无限收。
现阶段,趁着价格便宜,很多秋冬面料已经开始提前走货,确实带来了一波订单。然而总需求是有限的,未来的订单现在提前做了,未来的订单存量就少了。
市场如何恢复?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市场信心。
这个事情说起来虽然简单,然而现在的市场上,最缺的就是信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后的“还债”过程。有钱了,企业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去减少负债,降低风险,而非选择去投资扩大生产。
居民也是这样,以前手上有点钱了就愿意去消费,但现阶段经济形势不好,有钱了更愿意去储蓄。衣食住行中,衣虽然排在第一个,但稀缺性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人们可以选择不买新衣服,穿旧衣服,纺织品消费就上不去了。大家都这么想,订单可不就少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偿还前些年的“旧账”,欠账容易,还账却只能慢慢来,因此市场整体信心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好消息是,从全球来看,中国因为制造业的底子厚实,确实是最有希望最先走出困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