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道:“纺织不调整,将变成谁也背不动的大包袱。”上海纺织企业告别了百年来的传统工业,成功转型为贸易类公司。实际的情况更是以十多人为一单位运转,主要以纺织原料及面料的收购与销售为经营方式,这种运作方式已成为上海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主流,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大量的减少日常的运作成本,减少一些生产和对市场预判的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从走访中记者发现,在日新月异的上海,也不是所有转型的企业都能得以生存下去,前些年羊毛圈低迷的现象也给上海新型结构的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困境也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多企业从都市中的大厦搬迁至一些较偏远的工业区,或者直接退出纺织行业、转入其他行业之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大都市的快节奏直接关系到没有稳固资产企业的生死存亡。
今年兴起的双面呢给沉重的纺织行业似乎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这是一场机遇,更是一次挑战。随着 “双面呢之风”的火热袭来,灵活的新型纺织企业快速适应行业变化的同时,也把很多从未从事过纺织行业的人带入了市场,给市场中没有坚实基础的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把握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是上海中小型纺织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本次走访中,记者有幸采访到上海几家大型纺织企业:
中纺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震: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上海很难做好传统纺织业,企业只能走差别化路线,做高端品质产品,才能得以生存。企业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败,贵在坚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市场好坏很难判断,要避免赌博行为。
元源(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德宇:日商是企业最主要的客户群,订单相对稳定。诚信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控制订单。当市场波动较大时,对采购数量的控制尤为重要,理智的筛选客人,宁可放下产量,也要确保客户的质量,规避风险的意识不能缺失。
上海龙头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华:现在企业已经转型为半生产半贸易的运作模式,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纺织厂了,招工难、成本高、风险大是在上海设厂最大的困难,加之前些年行业一直在低迷状态,对整个上海纺织企业都是巨大的挑战,逐渐转型,适应市场的变化,才是企业立足的最大根本。
如今上海纺织企业根据城市定位,采用以贸易为主的新型组织架构,调整规划而华丽转身。当年的机器轰鸣变换成历史的回音,灵活的新型纺织文化登上了舞台,纺织工业既然是民生工业,必然是永恒的产业,企业的转型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于变化万千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纺织再现辉煌终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