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作为一个营销人,偶尔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哪类产品进行营销策划最难?标准答案一定是都很难,但要说特别难的,水得算一个。
水,这是饮料市场里最特殊的一个品类,没有之一。因为水实在太纯净太简单了,产品的同质化几近顶点。如果有人说想做出一款“好喝的水”,那我们必须佩服其勇气可嘉,试问真有人能喝出农夫山泉昆仑山和恒大冰泉的区别?
但传播还是要做,广告还是得打,所以才出现了诸如“地表水”和“深层水”的对抗,从营销策略上说这没有问题,但多少有钻牛角尖之嫌。其次,是水源地的争夺白热化,打长白山概念的一线水品牌就有恒大冰泉、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山上快坐不下了!
而矿泉水除了水源地,除了所谓的地表和深层这些传统思路延伸的营销策略,是不是还有别的法子打出一片天?
统一集团的Alkaqua矿泉水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个大多数人都不会读的品牌,光凭其瓶型就打开了一片天。
包装设计简洁,与众不同,瞬间在货架上夺人眼球,完全可以说,这瓶读不出名字的水是一类矿泉水,其他的矿泉水是另外一类。这个很简单的例子证明了一点,看似卖的是液体,但有时真正在卖的又不是那瓶液体。
这给了我们些许启示,我们到底在卖的是什么?除了包装之外呢?目前新品或者新的推广方式之中可预见的一种趋势是,跳脱单纯产品层面的竞争,上升到精神层面。
市场竞争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层面是产品层面的竞争(性能,包装,价格),是物质及技术层面的竞争,在产品层面需要诉求那些和消费者需求紧密联系的具体功能属性,而且必须被识别并被仔细且清楚地表达,这无可厚非。
回顾下这几年饮料市场的大热单品,从水溶100C到王老吉到六个核桃冰糖雪梨,其成功基本还是建立在对于细分市场,对于新口味的挖掘的基础之上。
但别忘了精神层面。精神及心理层面的竞争强调的是传播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及明确的附加值,是可以唤起消费者心中潜在渴望的有沟通力的内涵。
具体到饮料来说,也就是饮料不能单纯当作饮料来卖,更要想想除了解渴和口味特别之外,你的产品还有什么其他的价值。
娃哈哈最近推出了他们的新产品——小陈陈。这款饮料的口味是陈皮加青梅,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品类,康师傅的陈皮酸梅汤已经上市良久,而且还有类似九龙斋这样专业的酸梅汤品牌,可以这么说,单凭产品层面的卖点,小陈陈即使背靠娃哈哈的招牌也毫无优势。
所以细观小陈陈此次的文案,可以发现娃哈哈同时在产品层面和精神层面下了功夫:
“吃货遇上没胃口?没关系,小陈陈帮你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当生活遇到不如意?没关系,小陈陈帮你理理气、顺顺心。”
产品层面是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在精神层面则是“理理气,顺顺心”,强调的是化郁闷为食欲,强调的是一个淡定的心态,去打开人们的心结,正好击中了现代人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状态,这也符合精神层面的原则:
“品牌的真相需要来源于产品,但又要高于产品。”
正如同卖服装时可以完全不谈服装本身,而诉求“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在品类开掘空间日趋狭窄的今天,单纯诉求饮料的口味特殊性已不是上上之策。
回顾下加多宝,其“怕上火”已经有些个中意味在了,怕上火三字即是产品层面强有力的诉求,又同时隐隐暗含了消消火气的暗示在,而小陈陈此次的传播则更为直接明确清晰些。
要知道敢为天下后的娃哈哈其实是玩转细分市场和新品的大玩家,其充足的资源优势可以保证其“试错”的成本降到最低。
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单纯的复制黏贴好像已不再是万金油,最近的例子是格瓦斯,这款重金打造的“新”品似乎并未得到期望中的收货,反而让本来默默无闻的秋林借着娃哈哈火了一把。
所以我们从小陈陈身上,似乎隐约可以瞥到一两分某些创新的方向。
其实这种趋势出现在饮料的各个品类之中,拿运动饮料举例,从最早佳得乐的 “解口渴更解体渴”——到红牛的“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都是产品层面向精神层面进化的实例。
而做的最好的则是“脉动”。“随时脉动回来”,完全不谈其产品层面的任何具体功能诉求,而是选择从现代都市人最感同身受的生活状态切入,以期达成共鸣。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