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纺织原料价格大幅度动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不少棉纺企业陷入了被动,行业整体运行压力较大。2012年现已过半,棉纺织企业在实际运行中情况怎样?面临着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记者选取部分典型企业进行了采访调查,希望能从中摸到棉纺织行业上半年的总体运行脉搏。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坚持技改 产品拓新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是中国化纤混纺纱精品基地,拥有20万纱锭,公司坚持“创标杆、做精品”的企业科学发展战略,围绕生产高档针织、色织纱线的主业目标,走“精益化、专业化、品牌化、差别化”之路。企业通过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活动,在发展中寻求多点突破。
2012年上半年,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总体生产满负荷,产销平衡,效益微利。上半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6%,产销率平均达100.5%,但利税显著下降,利税总额3263万元,下降 52.45%。
“危”中寻“机”解难题
对于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宜军表示,近几年,我国棉纺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行业装备水平总体提高,规模总量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难以跟进,原料、用工、生产和融资成本均大幅升高,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尴尬现象更是让许多企业举步艰难。
双弘公司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企业的运行受到了不少的影响。总经理吉宜军说,形势越是严峻,自身工作就越要做得更好,一味等待观望情况会更糟。对于目前存在的困难,南通双弘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去破解难题。在年初公司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今年的两大中心工作——质量提升和挖潜增效。产品质量方面不断突破,实现稳中求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企业管理方面向创新要效益,通过方法改进、流程再造、人员分流、岗位兼并,努力实现挖潜增效。
技术改造不停步
由于一季度双弘公司实施几项技术工程改造,车间设备部分机台需要搬迁,到4月底大部分机台才安装到位,所以对一季度产量有所影响,总体二季度比一季度产量多642.74吨、销售量二季度比一季度多1571.8吨,利润有所下降。
总经理吉宜军始终相信,危机与机遇是形影相随的。在困难形势面前,双弘公司从未停止过对设备的改造。
今年以来,双弘公司已投入1800万元更新改造12台细纱长车,同时进行工程中心试验车间产能扩建。除此之外,有计划的进行规模等量置换,提高装备水平,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牢基础;不断做精原有产品,满足高端客户,尽最大可能避免同档次、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广泛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新方法开发新品;创新营销策略,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有的改造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争取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双弘公司在运行中特别注意降低棉花等纺织原料的采购成本,因为原料成本基本占到企业生产运行总成本的70%以上,所以原料采购尤其是棉花的采购,对于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生产运行中,可扩大使用外棉使用比例,缩小原料用棉占比,增加化纤等非棉纤维使用比重,以此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产品更新占市场
由于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不少棉纺企业已有破产、倒闭的现象。下半年全国棉纺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形势,行业整体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总经理吉宜军对此表示,那些产品质量过硬、用工较少、产品附加值较高、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最终会度过“严冬”,生存下来,而且会活得更好。
谈及企业的产品发展,总经理吉宜军说,人们对纺织品选择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棉、涤、粘、毛、麻等纤维织物面料,而是更多的考虑穿着的舒适性、功能性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我们将继续提高产品档次,实行差异化竞争,不断开发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应对产品更新风险。以开发功能性、差别化及具有舒适、环保特性的新型纤维纱线为主要方向,充分考虑纤维的加工性能,广泛应用新型纤维进行纯纺、混纺,最大可能拓宽新型纤维纱线的应用领域。同时紧密结合应用紧密纺、赛络纺、涡流纺、转杯纺、嵌入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新型结构纱线,占领市场制高点。
山东宏诚集团有限公司 多栖发展 稳中求进
山东宏诚集团有限公司以纺织业为主,逐步发展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领域,实现由单一的纺织业向其它产业的转移渗透,推动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1~6月份,山东宏城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棉纱3839吨,布1139万米,实现销售收入49930万元,利税2678万元。其中,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72%,利税同比增长37.39%
调整中抓机遇
今年以来,纺织市场困难重重,出口份额下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山东宏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明深知“调整”对企业来说意味什么。
在上半年企业运行中,董事长刘明带领企业果断调整运行策略,趋利避害抢抓机遇。把销售市场的内外销比重,由原来的内销30%、外销70%,调整为内销80%、外销20%。把国内知名品牌客户作为开发重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调整产业结构,多栖发展,经营产业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做精做强纺织、家纺主业的同时,实施“退二进三”综合性产业改造,逐步进入商业、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实现由单一纺织家纺业经营,向其它产业转移渗透,推动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模式由传统型转变为创新型,在继承传统的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强化企业管理,深化生产车间目标毛利润考核,将生产与市场无缝隙对接;积极推行ERP管理、H1内控质量标准、经济活动分析、分配制度改革等新举措,调动全员生产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平稳中求发展
在“调整”的强力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宏诚集团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国内知名品牌客户由过去的几家拓展到几十家,尤其把色织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了色织从开发到生产的“一条龙”,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上半年生产色织布80万米,比去年同期多生产32万米,增长了67%;关停了老生产区的落后产能,优化了公司的生产组织结构;推行H1内控质量标准,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深入节约挖潜、推进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的顺势调整,企业连续实现了货款回收率、合同履约率、产销率三个100%。
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刘明将带领宏城集团紧紧围绕“抓生产、拓市场、重点工程建设、创新管理、安全生产、作风建设”等六项工作主线,全员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市场,积极完成公司确定的下半年各项生产任务目标。
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 顺势调整 策略灵活
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是集纺纱、织布、服装和床上用品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纺织企业。面对目前的困难形势,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方向,在实际运行中转变运行策略,以确保今年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实现。
2012年上半年,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7%,同比增加30111万元,增长了41%;实现利润总额363万元,仅完成年度预算的10%,同比减少1161万元,下降76%。
“战略”转变实现目标
面对当前纺织市场严峻的市场形势,董事长张明表示,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方向,在运行中随时转变运行策略,以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为了增强竞争力,际华三五四二公司将主业结构调整向“两头”延伸。一头是企业上游原材料市场的掌控及贸易的延伸,一头是家纺制品生产及加工贸易的延伸。目前我国纺织生产企业有几万家,生产能力超过1亿锭,国内纺织品常规品种需求严重饱和,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避免企业间同质化竞争,际华三五四二公司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差异化”生产和销售,主要突出功能性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大生产竹纤维、汉麻、COOLMAX、棉毛混纺等多功能性及环保型的产品,避免同其他企业同质化竞争。在调整市场结构方面,2012年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将以民用纺织品为主,以军用纺织品和外贸市场为辅。调整民用纺织品、军用纺织品、外贸市场的比例,由2011的80∶5∶15调整为90∶5∶5。
除此之外,际华三五四二公司实现主业转型,在做强做精做重纺织主业的同时,企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进入物流贸易和家纺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行业难题亟须解决
纺织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众所周知,但是如何解决却让很多人叹气。对此,际华三五四二董事长张明颇有见解。
张明建议,首先要解决税制、税率有关问题。切实解决长期困扰纺织行业发展的“高征低扣”现象(增值税征17%扣13%),将纺织行业纳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办法》试点范围;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到纺织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提高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
其次,采取措施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建议国储棉放储时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实行限价放储,平抑国内棉价,缩小国内外棉价差。同时要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宏观调控机制,直至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的双重管理限制,实现内外棉价的市场化对接,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最后,控制能源价格。特别是具有垄断性的能源,这些能源价格的上涨使纺织企业苦不堪言,政府部门要干预垄断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以际华三五四二公司为例,每年公司须支付电费约6000万元,电价每涨一分钱,意味着企业增加成本100多万元。
下半年形势更加严峻
对于行业下半年的形势,董事长张明认为,国际经济形势仍不乐观,国际需求低迷态势仍将延续;用工等生产成本的持续提高、融资难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国内外棉价差仍然存在,纺织行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继存准率和利率双双下调后,更多“稳增长”的措施有望出台,可能会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形势企稳向好,成为行业运行趋势向好的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下半年纺织企业仍会处于困难的境地,纺织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行业整体效益增速将较上年大幅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将有所扩大,更多的中、小、微型纺织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