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很多纺织人知道,纺织产品开发领域有一支响当当的“国字号”部队,成员均是全国纺织产业链条上的佼佼者,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
不久前,这支队伍又添新兵,苏州迪盛织造整理有限公司被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评为“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这不仅使吴江的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数量达到了11家,也标志着吴江在记忆面料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记忆面料的执牛耳者
迪盛公司的董事长施金铛是福建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盛泽创业,1997年创办贸易公司。6年后,迪盛织造整理有限公司在桃源镇正式投产。
迪盛是闽企的缩影。“福建人在面料开发方面是具有强大实力的。”话语间,施金铛颇有几分自信。他说,东方丝绸市场上有许多优质面料都是福建商人最先研发成功的。作为在盛泽的闽商之一,施金铛坚信自己骨子里拥有这样的研发“基因”。
公司成立伊始,迪盛就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有专门的研发工程师,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不少于200万元。就是这个核心部门,犹如人的大脑中枢,给整个公司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动力。
记忆面料就是在这样的领先思维下问世的。“2007年底,迪盛就开始涉足记忆面料领域,与其他企业相比早了一大截。”施金铛告诉记者,在经历了种种研发的曲折后,2008年3月迪盛开始大批量投产记忆面料。随着原料的国产化,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迪盛总能先人一步,抓住市场流行趋势的脉搏。纯记忆、半记忆、仿记忆面料的相继推出,两年多的规模化生产和成熟的研发体系,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实打实的占有率和口碑。
流行面料的常胜之军
能够在记忆面料领域独占翘楚,迪盛靠的不仅仅是量,更重要的是质。
采访施金铛前,记者刚刚获悉,在最近公布的2011春夏流行面料获奖企业名单中,迪盛的“宫中迷幻”面料赫然在列,这已是这家公司连续第九年参评中国流行面料。“前后算起来,一共有近30块面料入围了。”施金铛笑着说。
多年来在中国面料界最高奖项中的不俗成绩,是迪盛能够获得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认可的重要前提。2008年下半年,迪盛开始着手准备申报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不到一年中,迪盛先后通过了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CSC900T∶2008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随后投资百万余元配套建设了研发室、样品室、展示厅。
2009年8月,迪盛正式向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提出了申请,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曾先后四次到该公司实地考察。“基地的审核十分严格。”施金铛向记者坦言,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一项是,审核小组的专家们给下游服装厂商也发了一份考核表,由他们来为迪盛生产的面料打分考核。
金字招牌的无限未来
采访施金铛的时候,他正为北京之行做着准备。
3月26日,他已经飞往首都,参加今年第一次的基地“成员日”活动。作为一名新加盟的基地成员,有机会与其他优秀的基地成员分享经验让他倍感兴奋:“这是专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组织的内部交流活动。”
采访中,话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金融危机,施金铛不讳言危机的影响:“去年我们外贸额直线下降,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销售额。”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内销市场的坚挺,他们的销售额逆势之下一路长红,不但突破了3800万米大关,而且全年没有库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有赖于迪盛几年来在国内市场上的精心布局。据了解,从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间,迪盛将分公司开到了广州、北京、石狮、柯桥等地,又将代理商“安插”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布料市场,形成了一个周密的内销网络。成为基地后,施金铛对迪盛的未来充满信心。刚刚开春,他就为公司定下了“贸易销售5000万米以上,工厂生产量2600万米以上”的目标。
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于迪盛而言,是个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金字招牌”。借助这个“国字号”招牌,施金铛认为,迪盛有很多文章可做。两年前,他为面料申请了“迪盛世家”商标,基地称号和商标带来的影响力,将极大地提升“迪盛”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