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他们,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代表的区域之一温州走出,虽然,资本启航的时代不同,跨国路径各异,但他们都在行走,从小到大,由大变强……其间,行走的孤独,拼搏的辛酸,成功的喜悦等等,无不纠合于胸。
刘光华、卢伟光,两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在温州民营资本中孕育,闯荡出两条截然不同的扩张路,成就了中国民营资本在全球化征途传奇。
在罗马摆地摊
43岁的刘光华,生于浙江温州下属的瑞安市仙岩镇河口塘村。络腮胡,皮肤黝黑,与20年前的毛头小伙相比,只是身形略显发福。然而最大的变化是,刘光华多了几分意气风发:“温州不可能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但可以成为温州人的金融中心,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在今年的温州两会上,面对当地市领导,刘光华“指点江山”。
从一个初到海外的洗碗工到一名成功的商人,这样一条路,是大多数海外温州人都走过。
14岁涉足商业,17岁成为老板,21岁只身闯荡欧洲,如今刘光华在世界著名时装之都意大利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
1983年,正值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17岁的刘光华,自筹资金在家乡温州瑞安开办了“求精”电器开关厂,就此他掘得第一桶金。
市场经济的理念让这片土地更加开化,同时,这里的人民更向往国外那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温州由此掀开一波波出国淘金热。当时能出国的,都是“能人”,1987年,21岁的刘光华带着美好的向往和激情只身出海。
时尚之都罗马,有一条飞利浦大街,它位于罗马火车站附近。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走进这条大街就像走进了中国南方的一座城镇。
刘光华打算让自己拥有的资本在此启航。但是马上发现,自己在国内的这点积累简直杯水车薪。语言的不通与资金的短缺,令他的梦想只能在这片土地上呻吟。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不得不从打工起步。从一名国内的小老板变身为洗碗工。异乡的孤单和梦想的沦陷不断地在夜深人静时敲打他,但他发誓: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争取成功。
商机存在于有心者和行动者
他每天边洗盘子边琢磨其他同乡在国外的发迹之路。三个月,他便有了一个很重大的发现,正是这个发现让刘光华开始了他在海外的创业之路。
刘光华发现很多发迹的同乡都是从摆地摊卖家乡的衣服开始的。于是他用在餐馆打工赚来的钱购置了中式衬衫,在罗马火车站摆起了地摊。决定摆地摊只是刘光华在异国创业迈出的第一步,然而紧接着刘光华做出了另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大胆决定,这为他打开了在国外创业的大门。
“一是我知道市场上(中式衬衫)已经有销路了,第二个是他们(同行)要想去中国进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就先把这些衣服全部吃下去,觉得这个肯定有市场。”
刘光华以温州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冒险,将手头仅有的资金,一次性订购同类衣服,结果几万件服装全部卖光。尝到甜头的他,开始盘算着下一个行动计划。
在罗马摆地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火车站边上,开了一个小门店做服装买卖。
在意大利,时装业的收入仅次于旅游业居第二位,在这个服装制造业久负盛名的国度里,刘光华的下一个计划就是,在罗马的繁华地段,买下一个小店铺,开始销售他的中国服装。
小店开起来了,然而每天前来光顾中国服装的顾客却寥寥无几。为开店投入自己全部积蓄的刘光华显然是无路可退的。他不再守株待兔等人上门来买他的服装,他开始主动出击,寻找中国服装固定的销售市场。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他做梦没想到的。
拿着服装给意大利人看,出去找市场。“他一看你是中国的服装就扔出去了,有些好心人把喜欢的衣服放在另一边,不好的衣服就扔在另一边。这样,我就有一种启发:有些是有人喜欢的,有些是不行的。”
每天空手而归,衣服一件也卖不出去,刘光华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落魄和一无所有。这样的磨难整整持续了四五年时间。
1500万代价的收获
就在刘光华在意大利痛苦徘徊的时候,温州永嘉的卢伟光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卢伟光和夫人陈洁,原本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中学的语文教师,令人羡慕的黄金稳固型夫妻组合。生活与工作,不需多折腾也可以家境殷实。1994年,卢伟光终于按捺不住公务员朝九晚五的沉闷生活,携父亲资助的30万资金毅然投身商海,成立后来鼎鼎大名的安信地板,开始做起地板生意。
开业第一天,来了很多人,但买的人少。有个年轻人转悠了半天,问卢伟光地板的优点。卢伟光说:“耐磨不怕烫。”
没想到年轻人较起真来了,要拿烟头烫两分钟再决定。卢伟光当时很为难,实木地板蛮贵的,进货的时候也没想起来试一下。但话已出口,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年轻人的要求。年轻人果真点燃一支烟,耐心地在地板上烫。看着烟雾在木地板上缭绕,卢伟光心里着实紧张。2分钟到了,地板安然无恙。就这样,卢伟光做成了他经商生涯中的第一笔生意。
这个差点令国内地板业深陷困局的举措,却推动了卢伟光的安信地板全球化的“创举”。
“当时卖给他18平方米,单价好像是270块,毛利润25%”。卢伟光对第一笔小生意至今记忆犹新,“净赚了1000元。”
从这一笔生意开始,3年时间,卢伟光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上海青浦创建了自己的工厂,从经销商进军地板制造业。如果,国内市场就这样稳妥,卢伟光或许就这样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到今天。
然而,在企业迁进大上海之后,正当卢伟光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国内市场“深耕”营销网络之际。国家的一个政策转向差点令安信的地板上游资源——木材断流。
市场充满不可预测性,也因此处处充满障碍。只有提升经营中的实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叩开巴西的市场,卢伟光可以说是通过1700万的亏空转化而来的“软实力”。
1999年春节前夕,市场被普遍看好,他从巴西预订了很多木材。但按照传统习俗,绝大部分装修工程在那时候都停工暂歇,没人买货,他手头资金链一下子窘迫起来。
那个时候,印尼盾暴跌。1美元本来兑换8500印尼盾,一下子跌到了1∶13000,大部分供应商都转向印尼采购,包括和巴西合作多年的台湾人。
因此,卢伟光就无法从存货中套现来支付订货的款项,而他的储备资金也用完了,他遇到了经商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市场是非常现实的
在这种时候,业内有人对供应商吹毛求疵,采取拒收货物拒付货款的对策。卢伟光也很犹豫:如果按照原来约定的汇率订货,自然能够赢得巴西人的尊敬和喜爱,但贷款利率加上汇率损失,折合起来要亏损1500多万元人民币,几乎是当时一整年的利润;如果毁约的话,自己这3年在巴西辛苦经营的渠道和信用则要毁于一旦。
这种纠结不仅令他本人寝食难安,连家人也觉得压力重重。这个时候,连夫人和弟弟都被调配出去筹资。
“我平时很少向人家借钱。但那个时候,时间很紧,于是叫我太太和我弟弟飞回温州,一天借到一百万现金,用一个麻袋装着飞到上海,按时付清了木材款。”他说。
风波之后,卢伟光总共损失1500万,虽然代价很高,但卢伟光有了收获,巴西业界风传“上海安信讲信用”,卢伟光的友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50多个原木锯材厂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