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近年来创业成为热门,投身其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自己做老板,看着一笔笔资金在自己手中汇进汇出,是件很“爽”的事情。不少年轻创业者,为了拿到更多资金,频繁出入各种场合进行游说、路演,拿到数额不小的风险投资后则欢欣雀跃……
而这一切在潘今一眼里,都是无足轻重的过眼云烟。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创业类人才,他曾经历过美国硅谷最辉煌的时期,也亲眼见证了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回国后又白手起家,创造一个个辉煌。他的经验很简单:与其多多圈钱,不如脚踏实地拿出过硬产品。
会花钱,更会做产品
说到科技创业,不得不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美国硅谷。这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30英里、宽10英里的狭长地带,在短短几年内,凭借刚刚兴起的互联网技术,一时间成为创业者的“梦想之谷”。幸运的潘今一,恰恰赶上了硅谷“最好的时光”。
1999年,潘今一正在诺基亚美国研究院工作,当时整个硅谷沉浸在一种近乎狂热的创业激情中。只要懂技术、想创业,拉个投资人谈上一小时,在餐巾纸上写下商业计划书,第二天,资金就到位,公司就可以开张。好几个已经创业的朋友不断打来电话,“潘,你怎么还不创业?!”
于是,潘今一带着自己的技术,找到合作伙伴,轻轻松松地从投资人那里拿到2000万美元,创办了SorrentoNetworks(神通网络公司)。因为钱来得容易,用起来也是大手大脚:招聘员工,应试者来回路费、住宿费全由公司埋单;半年内招三五百个工程师,每来一批,都请去高级餐厅吃饭,把职位薪酬一一谈妥;开年会更奢侈,租热气球请客户看山谷风景,怎么气派怎么来……
但表面上“乱花钱”,潘今一并没有把研发主业荒废。神通网络公司是全美第一个研发出城域高密度波分复用光网络的通信公司,产品被美国微波通讯公司、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德国电信、中国广电等客户大规模采用。公司不仅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也被当时的华尔街追捧。
脚踏实地,最终成为抵御动荡风险的最雄厚资本。2000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经济全面破灭,硅谷原来的数百家企业,一下子只剩下几十家。幸运的是,潘今一的公司已在此前凭借良好的业绩进军纳斯达克,不久以后,便与美国另一家上市公司以巨资成功合并,适时抽身而退。
做高管,又“忍不住”再创业
“硅谷的创业经历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钱来得太容易的地方,反而不利于创业。”
2003年,潘今一从太平洋东岸的硅谷,回到太平洋西岸的故乡上海,投资并参与管理由原来同事创建的“光桥科技”,继续从事光通讯产品的开发。当时的情况可谓内忧外患,不仅公司内部面临巨大危机,从外部环境而言,也已“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是“你找钱”,而非当年硅谷的“钱找你”。
他放下在硅谷的种种光环,每天和基层员工一起积极跑客户,从西门子、富士通到各大电信运营商,不厌其烦地推介新产品,还大方送给人家免费试用,力求树立公司的好口碑。2006年,业绩良好的光桥科技被西门子公司以巨资收购,潘今一也跟去了西门子。之后,诺基亚网络公司和西门子通信合并,他又成为新公司的“下一代城域光网络系统”首席技术官。
按理说,喜欢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很适合技术高管这个职位;然而,骨子里奔涌的创业血液,又让潘今一不满足于此。
没多久,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科技创业方向,视频分析和检索。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能从海量的文字信息中快速筛选出符合目标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个视频分析搜索软件,能够在大量视频片段中,迅速锁定符合要求的人和事件,提供实时报警和快速事后检索,用于视频监控和安防系统,市场应该不错。不过,因为和公司的合约没到期,潘今一无法马上辞职创业。这期间,他查询大量信息,发现国内果然没人涉足这一领域。“心里真是又痒又急,怎么没人做呢?”他说,这种“蠢蠢欲动”的心态,可能是创业者的一种特质。
2007年,潘今一“如愿以偿”,在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上海弘视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门开发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公司在短短三年里发展迅速,产品已在核电工程等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爱上海,更要给上海“挑刺”
“做一个公司,成功一个公司”的潘今一,现在被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聘为科技创业导师,经常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上课。
时间一久,大家都很喜欢这位常穿棉麻休闲衬衣的儒雅“前辈”,他不仅谈吐一流,给出的建议也非常中肯。比如,不少创业者常常为找不到VC(风险投资)、上不了创业板而苦恼。潘今一却从来不教他们如何融资,而是反问,“你能给客户有价值的产品吗?”他经常举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坚持不上市的例子,也常常告诫大家,风投来了压力也来,风投的短视会影响公司的战略布局……这些辩证而实用的观点,都是潘今一总结十年创业的经验之谈。
潘今一很喜欢给上海的年轻创业者答疑解惑,从中也看到了这座城市拥有成为创新创业高地的潜质。他一直坚信,上海总有一天会比硅谷更成功。抱着这份信心和愿景,他在自己开公司之余,还以投资人身份投资了几家上海的科技创业企业。和大多数投资者不一样,他并不要求公司短期内的盈利和回报率,反而更看重对方的计划表,看他们五年后、十年后想做成什么规模。所以,他的回报预期,一般都是以十年、十五年计,给“后辈”充分的锻炼和成长空间。
如何让一批批年轻创业家在上海冒得出,长得好?潘今一直言,在创业环境方面,上海距离他理想中的创业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最关键的是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够。在回国的近十年里,他眼看着许多和他一起回上海创业的朋友,后来相继前往其他省市。细究原因,原来那里的人才政策更优厚。他曾经试图挽留一个朋友,结果对方反问,这里除了央企和世界500强,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潘今一一时无从回答。
“我是地道的上海人,总希望上海发展得更好。上海有诸多优势,比如国际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国内其他地方几乎无处能比。但现在,上海的当务之急,是不能再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下一个‘无锡尚德’了。”抱着这一想法,今年6月,潘今一联合沪上多位海归创业者,共同起草了一份针对上海人才流失问题的建议,直言上海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诸多薄弱环节和相对劣势。这份建议已引起本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近,本市新的人才发展纲要出台,潘今一隐隐觉得这是对上海创业者的一大利好消息,“如果政策能有效执行,我相信上海赶超硅谷,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