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迎来碳排放“大考”
主持人:企业为碳排放支付成本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刘迎秋:碳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甚嚣尘上。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驱动因素很多。比如,低碳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致使一些企业在产品生产、运输、储存以及销售环节力求减少碳足迹。很多国家对产品碳足迹的指标有严格规定,超出指标的部分需要征收额外的碳足迹税。为了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保持更好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从产品生产源头着手减少碳足迹。
赵建河:对内征收碳税,对外征收碳关税、碳足迹税,碳排放已经引起国外发达国家的关注。未来我国对这一领域将更加重视,征收碳税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作为一家出口比重较大的企业,也在与荷兰等客商一道,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上关于“碳关税”的舆论动向。
许志达:在未来几年里,国内外的形势会让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不得不全面行动起来。低碳发展需要有长远眼光,企业现在不行动,将来也会被迫行动。纺织服装行业现在作为国家低碳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行业,节能减排是主流,但是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先从原材料源头把关
主持人:鞋服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应如何从源头上把好低碳关?
许志达:低成本、低损耗、节能环保已经成为鞋服产品的几个关键卖点。企业在选择纺织面料时,也都更倾向于环保型、低能耗面料。可通过设置门槛,将高耗能原材料淘汰出市场。如通过执行采购控制程序和供应商评价选择程序,确保采购到环保型面料。研发团队在面料上应该不断进行创新,采用大量功能性面料,比如加入了高科技天然木糖醇成分的亚光功能布。使用环保和科技面辅料工艺,比如有机棉面料就是从种子到农产品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为原材料的新型面料,具有柔软透气、富有弹性、穿着舒适的特点。
赵建河:不少企业在硬件上都有较大的投入,部分厂房设备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观念等问题,在鞋材的研发与应用方面,还不够关注环保问题,多数企业仍普遍使用一些传统原材料。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企业可多使用无毒无害的水性材料。目前已经在明年的夏季装生产中尝试使用有机棉、玉米纤维等新型环保型面料,完全不使用资源有限的天燃煤气和石油,只是加水把它分解。这些原材料成本要高点,但是符合低碳发展趋势,成为新的卖点,产品的价值自然也更高。可以说,革新原材料所带来的附加值远远高于新材料运用的成本。
绿色元素贯彻生产全过程
主持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碳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许志达:在生产环节中加大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服装企业,针车是耗电主要生产环节,通过使用新型电脑针车,不仅工作量提高50%,而且省电超过三分之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应该制定和实施环境手册,涵盖诸多重要环境管理要点。执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识别和评价公司产品研发、生产和相关管理活动中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