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让浙江企业看到“危”的同时,也发现了“机”。近日,记者陆续走访杭州、绍兴、台州、宁波等地企业,通过与他们的对话,看到了浙江企业敢于逆势转型、迎难而上的信心和渐趋良性的发展态势。本报今起推出“坚定发展信心推动转型升级――保增长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现全省各市县在保增长、促转型中的工作亮点和典型经验。
成本降低不达标老板不拿年薪
“今年公司的成本打算控制在4420万元。完不成,我今年的年薪就不领了。完成了,薪水再补发给我。”
这是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费建明在企业遭遇金融危机后立下的“军令状”。这家位于萧山的公司是我国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
当人们还在担忧金融危机的影响时,费建明给出了好消息:今年1-4月,“达利”已经比去年同期降低制造成本近2000万元。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完成剩下的目标已经不在话下。“看来我的薪水还是可以要回来了。”费建明笑笑说。
“达利”主要从事真丝面料印花及染色加工、真丝针织服装生产及出口,85%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发生金融危机后,“达利”的海外市场需求受到重创,订单急剧下滑,经营面临困难。
今年1至4月,“达利”销售收入近3亿元,同比下降18.98%。不过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却有了一张令人惊叹的成绩单:公司实现利润2658万元,同比增长298.82%,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巨大的成本是如何“省”下来的?“达利”的经验让人不得不惊讶民营企业的潜能。
去年9月开始,“达利”采取严格控制成本来应对金融危机。“比如面料的裁损,以前我们把1%-2%的裁损认定为正常范围,但是现在我们把范围缩小到0.5%以下。仅此一项,公司一年就可以节省140万元的损耗。”
“以往客户的订单基本上都接,但有些交货期短的订单我们不得不需要空运,去年全年,光是产品的空运费就花了1000多万元。现在我们改变策略,放弃运费高于利润的订单,这一做法一年能节约两三百万元。”
费建明的“节能账”算得很细,“达利”从质量成本、能源消耗、工资成本三大板块严控成本。公司通过开发利用太阳能、在园区建地下保温蓄水池、开发余热回收系统等措施,总能耗同比下降32.04%,总计节约1374吨标准煤。而在工资成本上,公司员工薪水从原来与效益挂钩转向与成本控制挂钩,从而提高了公司每个人参与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建立面料时尚趋势发布中心
“达利”通过严控成本、开发自主品牌,在金融风暴中逆势飞扬。而在纺织大县的绍兴,产业集群正经历一场科技创新带来的以点带面的“大转身”。
记者走进位于绍兴的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面料花样艺术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满墙满桌色彩艳丽、五花八门的纺织布料。几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作画。只见设计师用画笔蘸上颜料,在白纸上一画,然后赶紧用纸巾轻轻地擦干墨迹,一旁的助手再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画迹。一张花样就这样绘制出来。
“这样一张花样,通过电脑处理后可以数码印花,成为漂亮时尚的面料。”桌上摆着一张韩国设计师刚画好的图画,研究院院长胡克勤指着它自豪地说,普通的一张花样可以卖1000元,这样精细的图案可以卖到三四千元。仅花样设计,这个由50多人组成的团队每月可以带来30多万元的销售额。
这个面料花样艺术中心是研究院与韩国STD公司合资创建的,引进了5名韩国资深设计师和7名国内设计师从事原创花样设计,设计师的创意作品已经成为平台的一个亮点。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但我们的销售额却一直很好,我们保证一张原创花样只卖给一家纺织企业,这样可以保证花样的独家性。”
目前,已经有100多家纺织企业成为花样艺术中心的固定客户。估计明年,中心每个月的销售业绩可以达到50多万元。
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研究院的客户之一,这家公司每月要求研究院提供几十幅的原创花样。去年,红绿蓝从研究院购得的20余幅原创花样产品在巴黎Texworld展销会上赢得了国外客商认可,企业产品订单大幅度提高,企业不仅增加了利润,还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赢得了市场的主动。
“虽然每月几十万元的销售额不算多,但是给我们纺织企业带来的效益很大。”胡克勤说,现在不少浙江纺织企业已经盯上了他们的原创花样。
胡克勤认为,金融危机之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纺织业整体提升已成当务之急,关键就在科技创新。今年,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努力提升平台创意设计能力,成立了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室,在原有3名面料设计师的基础上,又有意大利、德国、法国的4位国际一流面料设计师加盟,共同开展国际面料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发布。“我们的目标是今后全球的面料时尚趋势都要由我们浙江发布,就像巴黎的时装周一样。”
“我们已经与2000余家纺织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基本覆盖了绍兴周边2/3的企业,每年服务对象达3至4万人次。”
胡克勤说,研究院的存在可以为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养不起专业技术团队,我们的服务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