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恒源祥能够凭借一系列与奥运“亲密接触”的行动,为中国羊绒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打开一扇窗口。
麻纺产业“时尚化”
中国是世界上麻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世界上一些主要的麻类作物在我国都有种植。我国苎麻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亚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黄洋麻占世界总量的20%,还有大麻、罗布麻也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麻纺织品及服装业已创立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哈尔滨“双鹤”、齐齐哈尔“金亚”、江苏“泛佳”、湖南“益鑫泰”、江西“井竹”、山西“绿洲”、山东“可利尔”等。
行业协会也正在积极引导中国麻产业发展。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要求国内服装企业在麻纺产品上加大上下游配套的开发,并要求服装协会给予组织推广。
2006年10月,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这是我国首次通过专业协会联手举办的以“麻”为主题的时尚推广活动。
“我国是产麻大国,然而因为外围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国人对麻面料的成衣还不是十分认可。通过‘中国麻时尚周’的举办,中国麻纺行业的再一次飞跃就在眼前。”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表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很多麻纺企业只有初加工能力,只能生产麻纱、麻坯布,产品只能出口到国外去做深加工。这样的后果是,产品附加值很低,还成了贸易摩擦的受害者。张世平认为,从麻的种植、麻纤维原料的加工、纱线、坯布、面料,直至麻纤维制品、服装的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是保证产业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使更多的企业向深加工发展,获取更多的附加值的根本。
“2008年,后奥运时期的挑战等因素将对麻纺织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张世平说,2008年我国麻纺织经济在高成本、高风险的环境下运营,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麻纺织趋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部分微利经营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企业会进一步分化,将进一步促进要素的优化组合。麻纺织经济应保持减量运营,应市、应势,转变依靠增量和外延发展的思路。
民族服装“国际化”
2008年奥运会掀起了中国对于民族服装的热情。
民间设计团队热情空前,纷纷提议将汉服、唐装、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礼仪服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个人也展开有关民族服饰与北京奥运关系的讨论;一些中式风格的服装品牌则发布以奥运为主题的中式服装展演;在迎接奥运圣火的传递过程中,各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系列产品推出的民族服饰纪念徽章,汇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早在2001年,参加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各国领导人穿唐装曾引发商业契机,抓住这个机遇,由商家、设计师、企业家联手造势促成唐装热。武汉一家专门生产中式服装的企业,对唐装风行时的盛况记忆犹新:“工厂里的货刚下缝纫机就被商家抢走了,一百多名工人每天三班倒,还是供不应求。”
近两年又兴起了汉服热,穿汉服最初主要在一些汉服爱好者中流行,由此带来的商机催生了一批以定制为特色的汉服店,虽然数量不多,但市场也在悄悄地扩大。
“汉衣坊”是北京首家将汉服进行商业化操作的机构,总经理任冠宇告诉记者,成立汉衣坊的初衷来自于对汉族文化复兴的认同,而汉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汉服。汉服复兴就是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弘扬汉服所承载的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也建议,应在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提倡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今年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为国服”的网上倡议书,将汉服热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另外,一些武汉的本土服装设计师推出“楚服”设计,一名服装设计师把楚服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联系了起来:“到时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中国,凡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化元素会成为服装设计师们新的挖掘热潮,楚服的简洁质朴,暗合当前国人流行穿休闲服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