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不能内外联动,棉花企业不能摆脱成本压力的原因主要是棉纺织行业进入“拐点”期。“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6省纺织业进行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引起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一系列政府部门的震惊和高度重视。财政部和发改委、纺织工业协会三路大军深入到山东、江苏、广东、河南等纺织大省调研,要彻底弄清2008年国内纺织企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状态。此前,有关国内有20%—30%纺织产能停产的消息就甚嚣尘上,因为没有确切或可信赖的数字支撑,大家对棉纺织业前景持谨慎和观望态度,但当有媒体明确曝出某棉纺大企业有近200万锭停产时,人们突然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将大大高于政府和行业内的预期。随着调研的深入,80%的棉纺企业创造10%的利润,2/3的企业处于亏损或半亏损状态的提法得到验证。
棉纺形势制约棉花消费
2008年棉花消费是否进入了“拐点”?更多的棉花研究机构,外商认可了2007/2008年度中国棉花消费1000万吨左右,进口250万吨以内外棉的观点,而据棉纺强人工业协会的报告,2007年底我国环锭纺达到9900多万锭,紧密纺198万锭,若再加上至少1000多万锭的气流纺设备,耗棉量却不足1000万吨,棉纺厂的开机率和配棉状况可想而知。
棉纺织企业在资金和销售上未现好转是3月份国内棉价上涨“没底气,站不直”的主要原因。第一,大部分棉纺企业一季度没有贷到款,两手空空,只有少数受当地政府保护的龙头企业在有关部门的暗示下1月份提了些农发行贷款,但二三月份连放贷的消息都没听到,总体现金流没有得到多大改善。货币政策从紧、从紧再从紧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使部分棉花、纺织企业等待的“信贷松绑”成为奢望。
第二,3月份棉纺市场的“迎春花”并未开放,特别是出口市场的低迷、景气度下降对棉纺厂乃至棉花价格的打压非常明显。据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3月份这种不利的局面仍在延续,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8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52亿美元,而2007年纺织品服装创造的贸易顺差占到我国总顺差的59%以上,因此棉制品出口不利是棉花现货难以跟随期货市场联动的主因。
第三,人民币升值影响如“鬼魅缠身”,已加速“破7”,出口型棉纺企业纷纷表示已不堪重负。3月份单月人民币升值1.2%,整个一季度升幅4.06%,是自1994年中国外汇市场建立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大的一个季度,升值对纺织品服装企业的打击远远超过政府部门的预期,1/3企业面临倒闭绝非“耸人听闻”。针对人民币大幅升值,企业通常采取:1、产品提价,但一方面受到国外代理商和零售商的抵制,另一方面担心丢了出口市场,协商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2、采取措施应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带来的出口汇率损失,进口生产设备和棉花、棉纱等主要原材料以抵消汇兑损失,江浙粤一些地区的企业则采取固定汇率方式同外商签订订单,有关人士认为此举虽可规避一部分升值风险,但存在升值预期,并非“有惊无险”的方式;3、出口纺织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他们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
第四,加快棉纺织半成品、成品产业结构调整。相当一部分棉纺厂不再生产40s以下的棉纱,重点转向新型纤维的混纺纱,高支全棉纱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因此棉花的配棉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高等级棉花需求上升。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和宣传力度,江苏南通某厂表示,自主品牌4万件利润超加工贸易40万件,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已迫在眉睫。
五一前后棉市不乐观
4月份后的国内棉花、棉纺行情继续探底的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国内郑期、电子撮合下跌的空间比较大,两者的盘面价格很可能要跌破现货市场价格,保证前者20万吨、后者近10万吨仓单流出。笔者担心在电子盘和纽期的轮番施压下,棉花现货价格能否扛得住利空因素冲击。近日有一些轧花厂、棉商表示由于对五一前后的国内市场不看好,再加上银行催贷力度加大,五一期间有抛出减压的打算。
河南某企业表示,由于新上400型项目和农发行“一天一个电话”,其以13800—13900元/吨提货、净重带票销售500吨地产三级皮棉,但三天来没有接到一个讨价还价的电话。笔者认为:
1、整个棉花产业“肠梗阻”局面严重,棉花消费能力“拐点”显现,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已降至10%—15%,大量棉纺厂减停产使纺纱量也进入“硬着陆”时期。由于春节期间棉纺厂放长假,再加上大量的中小企业开机不足50%,200720/08年度棉花需求同比下滑(减少至少50万吨以上)。
2、货币从紧政策对棉纺厂影响要大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的影响。从一系列的政府部门表态看,五六月份对贷款放松的机会不大,棉纺企业的“煎熬”期延长,现金流难以改善。
3、3月下旬,纽期及外棉现货价格大幅探底,再加上一些在纽期、郑期上被基金和多头逼空的“棉商”主动降价回收资金,国内部分棉纺厂用中远期信用证大力采购,如果后期棉纺形势和信贷政策不发生改变,七八月份各棉纺厂的现金流将更紧张,采购很可能要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