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国似乎已经很难看到缝纫机了,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目前世界上缝纫机的最大生产国、最大出口国都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在中国。作为世界上服装的最大生产国、最大出口国和最大消费市场,中国为缝纫机产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自然也为世界第一大缝纫机制造商日本兄弟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我们从1932年开始生产缝纫机,累计总产量达到1000万台是在1971年,用了39年时间;1993年我们把缝纫机工厂搬到了中国珠海,在这里我们只用14年时间就生产出了1000万台。”小池总裁对采访的笔者说。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缝纫机曾经是中国人结婚必备的“大件”之一,如今的缝纫机大多是服装厂里的生产设备,所以不为大众熟知。但是,“随着设计功能的不断更新,缝纫机将会有更多的新用途,也会有更大的市场。”小池总裁说,凡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缝纫机都特别好卖,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先是工业用缝纫机产销量大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种种新功能的缝纫机也会重新进入家庭。后一趋势已经在中国出现。
兄弟公司生产缝纫机的历史,反映了亚洲经济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
缝纫机本身不大,但零部件多,重在组装,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在日本劳动力成本比较便宜,日本的国家政策鼓励企业以产品出口换汇的时期,缝纫机产业在日本国内迅速崛起。实际上,缝纫机是日本最早出口的机械产品之一。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缝纫机很快就走进了日本家庭,当时的日本妇女使用缝纫机是一种极常见的家庭经济活动。也因此,兄弟工业公司的产品获得了空前的市场。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随着日元开始升值、日本劳动力成本提高和日本国内市场的饱和,在日本国内生产缝纫机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1979年,兄弟公司开始把一部分缝纫机组装业务拿到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1993年,兄弟公司开始在中国珠海组装缝纫机。珠海兄弟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浅野正康介绍说:“我们在珠海的事业特别成功。”他指着工厂周边林立的大厦说:珠海工厂刚刚建设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水田。短短十来年,多大的变化啊!
珠海工厂投产以后很快就上了规模。2007年全年缝纫机的产量约为160万台,2008年预计还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能迅速跃上这么大的规模,相对合理的劳动力成本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过去,只要缝纫机能走直线,最多能缝个裤边,就觉得足够了,但时代变了,现在除了那些功能外,还具有绣花等等复杂功能的缝纫机已经十分普通了。
用扫描机读出的图像,经过电脑处理后输入到缝纫机内,以绣花的形式出现在布上,这是兄弟公司新型缝纫机的功能。小池总裁给员工颁发的奖状就是用这样的缝纫机绣出来的。“缝纫机还可以和印刷结合在一起。凸出的部分用绣花来表现,平铺的地方使用彩印印刷。”兄弟集团家用机器事业分社的片山俊介分社长说。
“缝纫机还会再变!”片山俊介很肯定地说。片山是销售方面的专家,被派驻欧美国家工作了很多年,对市场规律极为熟悉。超越缝纫机,让缝纫机成为“事务机”,已经是兄弟工业公司内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说的变,是让缝纫机不仅依然有缝纫功能,而且成为与电脑联机、能处理极为个性化事务的机械。”
有一个不为普通消费者感觉的变化正在悄悄发生。在中国西安,兄弟缝纫机(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森井民介绍说:“最新款的工业用缝纫机总是供不应求,工厂已经连续几个月开足马力扩大生产。”随着中国服装加工业的迅速崛起,对工业用缝纫机的需求也在日新月异地增长,最新型、最高效的工业用缝纫机总能迅速走俏。目前,兄弟(西安)公司已建立起严密的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检查质量,绝对不让次品流入市场,确保了产品的信誉,不仅扩大了兄弟牌缝纫机在中国的销售量,而且大量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沿海劳动力价格提升、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内地转移时,工业用缝纫机的订单纷纷落入兄弟(西安)公司,而销往海外的集装箱也源源不断地从西安运出。
片山俊介认为,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为服装加工业服务的工业用缝纫机前景看好,家庭里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也会越来越丰富,新开发出来的家用缝纫机也会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市场,随着这些变化,“缝纫机应该会成为一种让人感到轻松,让人的身心得到休憩的工具。”他认为,有珠海工厂等企业的现有产能,有中国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支撑,兄弟工业公司要实现下一个1000万台缝纫机产量纪录,不会再是14年了,而是用不了6年,甚至更快。那个时候,缝纫机也许已经重新大规模走进中国居民的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