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徽省蚕桑生产形势是“三增一减”。全省桑园面积80万亩,比上年增长6.7%;农村养蚕发种95.52万盒,比上年增长7.5%;全年生产蚕茧4万吨,比上年增长11.7%;由于蚕茧价格下降,蚕茧总产值6.56亿元,比上年减少26.7%。
一、蚕茧价格下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茧丝供求关系发生逆转。2006年,厂丝从每吨35万元下跌到约19万元,后来又回蹿到每吨28万元,到12月底又跌至每吨21-22万元,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给茧丝绸业造成很大伤害,国内外市场难以承受。生产方面,生产企业相继减产、转产,茧丝消耗很慢,需求急剧萎缩。价格的暴涨暴跌,又使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预期,客户普遍观望,销售时间一再贻误。出口方面,2006年,丝量出口约减少17.6%,使2007年的茧丝供求发生逆转。2007年,丝价继续走底,从上半年的每吨19万左右降至目前的17~18万元,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印度对华“绸缎反倾销案”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丝绸商品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1-10月份真丝绸商品出口同比下降3.7%。出口减少,丝价下降,直接导致了茧价下跌。
二是部分收购企业人为压级压价。2007年,桑蚕鲜茧收购国家指导价格(含税)每50公斤980元。在实际收购过程中,一些收购企业为降低经营风险,牟取高额利润,压级压价收购。如旌德县春茧均价仅为每50公斤740元,黟县方格蔟茧每50公斤仅售840元,而岳西春茧均价每50公斤900元,方格蔟茧每50公斤1100元。每50公斤茧相差160元-260元。少数地方晚秋茧仅有每50公斤600多元。三是不良气候导致茧质下降。2007年春,部分地区前期霜冻影响桑叶生长,大蚕期又遇高温多湿天气,蚕儿生长期缩短,少食1-2天桑叶,造成单产降低,茧质下降。
二、茧价下跌对农民收入及蚕桑生产影响
全省共有养蚕农民31万户,仅价格下跌因素使全省蚕农减收3.44亿元,蚕农户均减收1110元,以每户4人计算,蚕农人均减收277.5元。蚕茧行情走势不稳,鲜茧收购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2006年,我省有6个县争取到国家“东桑西移”基地项目,当年因茧价一路攀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高涨。桑苗每株0.6元以上,蚕农仍主动购苗栽桑。2007年,我省又有7个县列入“东桑西移”基地县,但由于茧价降幅较大,尽管桑苗每株不足0.2元,蚕农仍不愿栽桑,项目实施相当困难。若2008年春茧价格继续下跌,难免出现毁桑弃养现象,蚕农收入会进一步下降,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
三、发展蚕桑生产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桑蚕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10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意见》(皖办〔2007〕71号),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茧丝绸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增加省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规模。建议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时,应辐射到蚕桑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促进桑蚕生产稳步发展。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茧质,增加效益。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理性应对蚕茧市场行情变化,汲取历次价格波动的经验教训,不要盲目毁桑弃养。
同时,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生产安全管理,引导蚕农应用新技术,提升蚕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蚕民收入。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蚕茧收购秩序。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蚕茧生产、收购和价格等情况监测,及时发布蚕茧收购指导价,规范茧农和丝绸生产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大力提倡蚕茧仪评收购,严格市场准入,依法管理证照,严厉打击无证收购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持蚕茧价格和市场的基本稳定。
四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各地要加大茧丝绸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积极引导蚕农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蚕桑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持茧丝绸行业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