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破坏性”探索行为说明了什么?
●当幼儿出现“破坏性”的探索行为时,教师的对策有哪些?
实录一
研究“恐龙灭亡”原因之一的“火山爆发组”的孩子,从花园里挖来了一大堆泥,并堆出了一座“火山”。在交流时,他们介绍说:“在这‘火山’的下面埋了一些‘恐龙骨架化石’。”可第二天,他们却来告诉我:“我们堆的‘火山’被东东挖得乱七八糟。”当我问东东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我想看看‘火山’下面到底有没有恐龙的骨架化石,它们究竟是怎样的?”
实录二
几个孩子用泥捏的恐龙来表现“恐龙厮杀”时的情景:一只霸王龙嘴里咬着一块食草恐龙的肉,嘴里流着鲜红的血(分别用红色橡皮泥和红色的绉纸表示),而它的脚下则躺着食草恐龙的骨架。我听了孩子们有关“恐龙厮杀”的故事后及时表扬了他们。不一会儿,制作和操纵这只霸王龙的孩子一脸委屈地跑过来说:“老师,明明把我的霸王龙踩碎了,他还不说对不起。”
思考
对于幼儿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探索行为,首先应承认它具有探索性。如果用一种探究的眼光去看幼儿,就会发现他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出现“破坏性”的行为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如实录一中,东东就是因为对火山下面是否有恐龙的骨架化石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才出现了“破坏”火山的行为。
·可能由于幼儿较长时间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已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已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或信心。
·幼儿为了宣泄一种强烈的情绪,而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如实录二中,明明的行为就是用不太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对霸王龙“横行霸道”的愤怒。
面对幼儿出现的“破坏性”探索行为,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和倾听,分析幼儿出现“破坏性”探索行为的原因,理解幼儿的行为。若发现幼儿的探索出现了问题或难以深入下去的情况时,教师可根据情况提供适当的帮助,或与幼儿共同进行探索活动,或鼓励和启发幼儿转换探索的角度,使幼儿的探索能继续深入下去。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揣摩其所思所想,从而帮助幼儿将可能出现的“破坏性”探索行为,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