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些小节问题似乎可以不管不问。但是大是大非问题绝不能含糊。要知道就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作为家长要搞清楚,虽然看上去小事一桩,但这一点小事有可能铸成大错。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据说清朝无锡城北门外住着个名叫陈阿尖的孩子。他6~7岁时,有一天,家门口来了一个挑着担子的生意人,担子里满是鲜鱼和鸡蛋。小阿尖家里很穷,一家人难得吃上一口鲜鱼或者鸡蛋,看到担子里的鱼和蛋,他心里痒痒的,馋极了。终于乘生意人不备,偷了一条鱼放在背心里,又偷了两个鸡蛋,放在胳肢窝里。回到家,他把鱼和蛋放在母亲的面前。母亲问阿尖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阿尖兴奋地说:“有个生意人挑着担子从门外走过,我从他的担子里顺手拿来的。”母亲非但没有指责孩子,反而夸奖他说:“这下好了,我们一家子今天可以好好地吃一顿了!”从那以后,阿尖再也不想种田了。他认为偷人家的东西最省力,偷来的东西用来享受最痛快。以后,他渐渐成了一个惯犯。后来,他在一次偷东西时被人抓住了,官府认为他罪大恶极,判了他死刑。临刑之前,他要求再见一次母亲,官府满足了他的要求,不多一会儿,阿尖的母亲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痛哭流涕地来到了儿子面前。阿尖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妈,是你用奶汁把我养大的。如今我要去了,请让我再重温一下我当年是如何吃奶的吧!这样,我死了也就瞑目了。”母亲在儿子的苦苦的哀求之下动了心,她解开衣襟,露出乳头,把它放进了儿子的嘴里。突然,母亲惨叫一声,跌倒在地。原来儿子狠狠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面对倒在地下的可怜的母亲,阿尖声嘶力竭地喊道:“妈!如果你从小对我严加管教,教我走正道,做一个好人,我今天就不会做刀下鬼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当然不会同情陈阿尖,然而你也完全不必去同情这位可怜的母亲。母亲尽管没有去要求孩子偷东西,但是她的态度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起到了纵容甚至教唆作用。在孩子走不走正道这个问题上,父母态度的暖昧或者容忍,都有可能使孩子最终成为“刀下之鬼”。在孩子走不走正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你的态度绝对不能含糊。如果为了贪图小利而模糊了是非,或者用怜子之情替代是非观念,那么就会害了孩子一生。